人的心量有多大
人具有舍得的心態會令人快樂,尤其是永葆舍得的心態,生活會一路陽光。但擁有舍得的心態說說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為生活中有各種各樣需要舍、必須舍的地方,而人內心卻不愿舍、不想舍,于是千般思量、萬般不愿,讓舍成為了高空中的月亮,可看不可摘。
“二戰”期間,羅勃·摩爾在一艘美國潛艇上擔任瞭望員。一天清晨,潛艇在印度洋水下潛行時,他通過潛望鏡看到一支由一艘驅逐艦、一艘運油船和一艘水雷船組成的日本艦隊正向自己的潛艇逼近。潛艇對準走在最后的日本水雷船準備發起攻擊,誰知水雷船卻已掉過頭來,朝潛艇直沖過來。原來空中的一架日機,測到了潛艇的位置,并通知了水雷船。摩爾的潛艇只好緊急下潛,以便躲開水雷船的炸彈。
三分鐘,6顆深水炸彈幾乎同時在潛艇四周炸開,潛艇被逼到水下83米深處。摩爾知道,只要有一顆炸彈在潛艇5米范圍內爆炸,就會把潛艇炸出個大洞來。
潛艇以不變應萬變,關掉了所有的電力和動力系統,全體官兵靜靜地躺在床鋪上。當時,摩爾害怕極了,連呼吸都覺得困難。他不斷地問自己:“難道這就是我的死期?”盡管潛艇里的冷氣和電扇都關掉了,艇內溫度高達36℃以上,但摩爾仍然冷汗涔涔,披上大衣牙齒照樣碰得“咯咯”響。
日軍水雷船連續轟炸了15個小時,摩爾覺得這15個小時比15萬年還漫長。寂靜中,過去生活中無論是不幸運的倒霉事,還是荒謬的煩惱事都在他的眼前重現:摩爾加入海軍前是稅務局的小職員,那時,他總為工作又累又乏味而煩惱;他總是抱怨報酬太少,抱怨升遷無指望;晚上下班回家,常因一些瑣事與妻子爭吵。這些煩惱事,過去對摩爾來說似乎都是天大的事,而今置身這墳墓般的潛艇中,面臨著死亡的威脅,摩爾深深感受到,過去的一切都顯得那么荒謬。他對自己發誓:只要能活著看到日月星辰,他從此再不煩惱。
日艦扔完所有炸彈終于開走了,摩爾的潛艇重新浮上水面。戰后,摩爾回國重新參加工作,從此他更加熱愛生命,懂得如何去幸福地經營生活。他說:“在那可怕的15個小時內,我深深體驗到舍與得對于生命來說是如此重要,而世界上任何煩惱和憂愁都是那么微不足道。”
具有舍得觀的人熱愛生命,會辯證地看待發生的事物,該舍的,不認為吃虧,不認為是“倒霉事”,該得的,也不認為是應該的,天上掉下來的;相反,心中總是斤斤計較的人則認為不舍才是對的,而獲得的總是不夠。這是為什么呢?不懂舍得觀的人不會正確看待問題,他們心胸狹窄,不明白舍就是得,所以,他們眼中只有得。
人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其實就在自己手中。樹立舍得意識不僅僅對他人,對自己也應是常態。比如,保持舍得的心態,懂得在自己幸福時,把自己的幸福或分享或傳遞給他人;在自己陷于困境中也不悲悲戚戚,總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以為自己窮困潦倒什么也沒有,恨天下人誰都比自己強,總以為他人必須幫自己才是等。人不會舍,是自私的心理在作怪。而敢于舍,卻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舍雖然不一定能立刻解決問題,卻能產生鼓舞自己的力量,這都是舍的具化表現,更是一種得。
幸福由己造,悲喜由心生,苦樂全憑自己的感覺,這和客觀環境并不一定有直接關系。有些人安于平淡生活,而有些人卻認為生活應該過得轟轟烈烈。你真的無法斷言哪種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幸福不會是一種表現。
“人的心態就仿佛用于演奏人生樂章的弦琴,弦過于松弛或過于緊張,都會變調。人只有不失時機地對弦琴進行適度及時的調整,弦音才會純正,弦琴才能夠奏出和諧優美的樂章。
人七情六欲的產生都是極為正常的,只要能夠隨著環境的改變和事物的發展,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校正自己的眼光,以積極的行為處世,平和的心態、熱烈的心態都可以。所以,無論你喜歡不喜歡他人性格的多樣性,你都要面對,你都要正確對待。
哈佛大學曾經有一位大三的學生,突然覺得自己好像生病了,于是找了一本醫學手冊,看看該如何治自己的病。當他讀完介紹癌癥的內容時,才明白,自己患癌癥已經幾個月了。他被嚇住了,癡呆呆地坐了好幾分鐘。后來,他想知道自己還患有哪些病,就從頭到尾讀完了整本醫學手冊。這下全清楚了,他除了患有膝蓋積水癥外,其他病癥無一幸免!本來他去找書時,覺得自己還是個平常的人,但當他看完整本書時,卻被自己建造的“心理牢籠”所囚禁,他完全變成了一個惡病纏身的“老頭兒”。
他決心去找醫生,一見到醫生,他就說:“親愛的醫生!我不給你講我有哪些病,只給你講我沒得什么病吧。我命不久矣!我唯一沒有得的病是膝蓋積水癥。”
醫生給他做了全身診斷,然后坐在桌邊,在紙上寫了幾句話遞給了他。他沒有看處方,就塞進口袋,急著去買藥。趕到藥店,他匆忙把處方遞給藥劑師,藥劑師看完藥方,退給他說:“這是藥店,不是零食店,也不是餐館!”
他很詫異地望了藥劑師一眼,隨后認真地看了下處方,原來上面寫的是:煎牛排一份,啤酒一瓶,6小時一次。10公里慢跑,每天早上一次。他愣了,但從第二天起他全部照單做了,結果一直健康地活到今天。
這位年輕人幸好及時“治療”,否則一定會被自己建造的“心理牢籠”所監禁,最后非真得病不可。
我們的心量要“盡可能大”,對很多事物要盡可能“想得開”、“放得下”,要能做到大事情化小,小事情化無,得意時不過分高興,失意時也不過度悲傷。
一個人問無德禪師道:“同樣一顆心,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別?”
禪師未直接作答,但告訴這人道:“請你將眼睛閉起來,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這人閉目冥思,心中構想了一座城垣。然后說:“城垣造畢。”
禪師說:“請你再閉眼默造一根毫毛。”
這人又照樣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說:“毫毛造畢。”
禪師說:“當你造城垣時,是否是用你一個人的心去造的?還是借用別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這人說:“只用我一個人的心去造。”
禪師說:“當你造毫毛時,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還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這人說:“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禪師就對這人說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用一顆心;造一根小的毫毛,還是用一顆心,可見你的心量能大能小啊!”
心量有大有小,這說法太新鮮了。就像面對1元錢,有人說:“完了,只剩1元錢了!”有人說:“太好了!還有1元錢!”面對嚴厲的校長,有學生說:“碰上這樣的校長,我們能快樂嗎?”但也有學生說:“校長的嚴格要求督促我改正了許多缺點,我太感激他了!”
同樣一個人,可以活得多姿多彩,也可以活得黯淡凄涼。對生活的態度不同,結局也會不同。生活中快樂的事情必須面對,不如意的事情也必須面對,所以,人的心量要培養“大大的”,能容得下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事。
上一篇:人生不自我設限
下一篇:會舍得就是會經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