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辦法讓他說“是”
前不久,我曾向芝加哥唐納里父子公司的經理唐納里請教:“你認為人際交往中最聰明的方法是什么?”
于是,他講了地產商弗利西根的故事。
地產商弗利西根準備幫唐納里公司買一塊地,還制訂了最高價格標準。這份地產屬于八位業主。弗利西根想先將這幾塊地的定買權買下來。可八位業主的要價卻兩倍于唐納里愿意支付的價格。但在他們第一次開價時,弗利西根并沒有還價。
有人問弗利西根:“為什么不還價呢?”他沒表態,仍去購買土地的定買權,直到買到了那塊地。接下來,他把八位業主請到他在芝加哥的信托公司說:“你們的開價太離譜。”并提醒他們:“也許這是出售地產的唯一一次機會了。”他又告訴他們,公司方面只提供總價目,希望由他們自己去分配。
唐納里說:“這是我所知道的最聰明的辦法了。”就這樣,弗利西根幾乎沒費什么時間和精力,就辦妥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起初,他這樣對待每位業主:盡量讓他們答應,避免他們說“不”,先接近他們。為了便于日后的交涉,他先和每位業主進行談判,達成認同,這個工作是很重要的。
奧弗斯特在其所著的《有影響的人類行為》中,稱這種方法為獲得肯定回答的藝術。他說:“我們得到他人越多的‘是’,我們就越有主動權。無論是推銷產品,還是做其他事,這一法則都很有效。事先了解他人的需求是這一方法的關鍵。”
他在這本書中講了一個書商的故事。
在一扇半開的門前,書商看到了一個女主人。如果他不夠聰明,他就會直接問:“你想買一套美麗的故事書給孩子嗎?”她肯定會說:“不需要!”然后用力把門關上。可聰明的書商卻說:“太太,你有一位少爺和一位小姐在中心小學讀書吧?”
“是啊!”
這樣就可以了,這就是書商想要的答案。然后,他就可以接近女主人。也許他不能立即從這位太太這里拿到訂單,可至少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當人說“是”時,就說明我們可以接近他了。如果因為我們尊重他,又十分了解他的需求,他當然會說“是”,也因此會關注我們,并表現出十分溫和的態度。
但當對方說“不是”時,可能在心里拒絕我們,就說明我們的問話讓他感到不舒服,或者與他無關,他沒感覺到被關注,甚至可能會生氣。如果人家以“不是”回復我們,說明他認為沒有繼續交流下去的必要了,這主要源于他的自尊和立場。與人交流時,如果不能得到對方肯定的答復,至少也要避免得到“不是”的答復。因為后者不僅說明人家不悅了,而且自己也因此有種失敗感。
通常情況下,如果他人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明智的選擇是讓他人積極開口講話,針對我們的意見樂意說出許多“是”來,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上一篇:恰如其分地給他贊美
下一篇:把握自作主張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