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緣:惜緣不攀緣
惜緣不攀緣
俗語說:“緣由心生,隨遇而安。心無掛礙,一切隨緣。”“緣”是一個神奇的詞語,偶然間的相遇是緣,無意識的邂逅是緣,多年后的重逢亦是緣。緣,猶如一杯清茶被你不經意之間品嘗,溫潤可口;猶如一處美景無意中闖入你的視野,絢麗多姿;猶如一縷陽光照耀你的心房,溫暖可人。珍惜每一次緣分,珍惜每一個命中注定,終有一天,我們會有和季羨林這樣的國學大師一樣的見解——惜緣就是敬畏生命。
惜緣不攀緣
《禪是一支解語花》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云水隨緣,生命之舟順水推,惜緣不攀緣。”意思是說,如果有緣就珍惜,沒有緣分也莫強求。以隨緣的方式生活,順應命運的安排,以舒適悠閑的心態去面對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這無疑與季羨林先生的思想不謀而合。
緣分的出現往往在不經意之間,不需要刻意攀緣和尋找。有緣之人和有緣之事時常在剎那間激發人們心底的某些感觸,因而產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奇跡。大文豪雨果在創作《巴黎圣母院》的數年前,曾經參觀過這座古老的圣母院,他在鐘樓的陰暗角落里,發現墻上有幾個大寫的希臘字母,是手刻而成,字母拼寫組成的意思是“命運”。墻面歷經歲月的侵蝕已不見原來的模樣,而這幾個字母卻仍深深地嵌在石頭里。這一刻,雨果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命運”一詞點燃了他的創作沖動和激情。他從這些字母符號中找到了蘊藏的宿命和悲劇意義,創作出《巴黎圣母院》,轟動一時。
雨果與《巴黎圣母院》之間的緣分,他沒有刻意去追尋,而是在無意之間觸及的。這些由緣分帶給他的靈感,幻化成一幕幕充滿戲劇性的場景,一個關于愛恨情仇的故事就此產生。在《巴黎圣母院》的結尾有這樣一段寓意深遠的描寫:許多年以后,人們在圣母院的地穴里發現了一男一女擁抱的骨骼,當人們試圖將他們分開時,尸骨便化為塵土。這也是雨果在緣分和命運中領悟的真理,是對刻在石頭上那幾個希臘字母“命運”的完美詮釋。
“緣分和命運,可信不可信呢?我認為,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這是季老在《緣分與命運》中樸實無華的描述,這簡單的幾句話蘊含了他在歲月沉淀下的睿智樂觀、隨性自然、沉穩淡定。因為有緣,季羨林先生可以在異國他鄉遇到惺惺相惜之人;因為有緣,他與汪曾祺、金克木并稱“燕園三老”;因為有緣,他的文章多次被選入教科書;因為有緣,他在2006年被冠以“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美譽;因為有緣,他師從陳寅恪,共譜文學樂章。《緣分與命運》中還道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每個人的“因緣”不可能一樣,“人世間,波詭云譎,因果錯綜”,因此“盡人事而聽天命”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緣分妙不可言
天下萬物,來來去去都離不開一個“緣”字。緣,妙不可言。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年輕的小情侶吵架,兩個人賭氣都不愿意主動去找對方。過了幾天,男子在路上遠遠地看見一個很讓他心動的女孩,不知不覺就跟著女子走到了電影院,看到女子買了電影票,他也跟著買了女子旁邊座位的票。買完票男子先進了場,在座位上等候那個女孩坐到旁邊。可是,緣分就是這樣,不經意間來到你的身邊。那個讓男子心動的女孩沒有如期到來,最后坐在他身邊的是他的女朋友。原來,本應該坐在旁邊的女孩臨時有事要走,陰差陽錯地把票賣給了男子的女朋友。就這樣,他們二人又重歸于好了。
其實,這就是緣分。生命中的緣分很寶貴,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沒必要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讓我們的緣分止步不前。珍惜生命中的緣分,就是珍惜生命,就是敬畏生命。
緣分有時會非常神奇:北京西山深處有一座建于遼代的古廟,名叫大覺寺。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流泉,有三百年的玉蘭樹、二百年的藤蘿花,是一個絕妙的地方。季羨林先生曾經騎自行車去過一次。當時古寺雖已破敗,但仍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久久不能忘懷。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受朋友邀請到古廟剪彩,原來他這個朋友是一個頗為成功的企業家,因為是文人出身,念念不忘為文化作貢獻,所以在大覺寺里創辦了一個明慧茶院,以弘揚中國的茶文化。季羨林先生受邀前往,發現此時的大覺寺煥然一新,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玉蘭已開過而紫藤尚開,品茗賞茶道,令人心曠神怡,渾然忘我。
回去之后,季羨林先生就一直心存疑問:這個朋友怎么會到深山里來搞這么一個茶院呢?后來,這個朋友又邀他到大覺寺品茶。季羨林先生不禁向朋友提出了心中的疑團。朋友莞爾一笑,只說了兩個字:“緣分!”有一次他攜伙伴郊游,黃昏時分迷路山中,誤打誤撞來到了大覺寺。他覺得此地清幽,便租了下來,加以裝修,創辦了明慧茶院。
很多時候,事情的起因很簡單,就是“緣分”二字。緣分是神奇的,可以解釋你為什么會想到一個這樣或那樣的主意,可以說明為什么人海茫茫你們會相遇相知,可以闡釋為什么相愛的兩個人會分開……一切,都歸因于“緣分”。
讓我們相信緣分,接受緣分,坦然面對各種各樣的緣分。緣起,我們欣然接受;緣滅,我們淡然放手。只有這樣,才是惜緣,才是敬畏生命。
上一篇:季羨林:談緣分與命運:相信而不可盡信
下一篇:季羨林:談老年:年老的幸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