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是飛翔前的養精蓄銳
人不可能一出生就在聚光燈下成長,很多成功人士都有一段蟄伏地下的艱難歲月,正像蘑菇一樣,那段歲月對成功者而言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臥虎藏龍》讓華裔導演李安名噪一時。有人認為他的成功全靠運氣,其實,李安能有今天的成功,與他的堅忍密不可分。
1978年8月,藝專畢業后,李安申請到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戲劇。1983年順利拿到碩士文憑后,李安花了一年的時間制作自己的畢業作品。作品出來時,除了得到當年最佳作品獎的榮譽外,也吸引了經紀人公司的注意。有一家經紀人公司不僅與他簽約,還表示要將李安推薦到好萊塢。
進入好萊塢電影城發展幾乎是每個年輕人的夢想,李安也不例外。與經紀人公司簽約后,李安原以為離夢想已經不遠了,但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原來所謂的經紀人,并不是幫他介紹工作,是要他有了作品后,再代表他把這部作品推銷出去。然而沒有劇本,哪來的電影作品?于是畢業后的李安,轉而專心埋首于劇本創作。
墻上的日歷就像李安筆下的稿紙一樣,撕了一張又一張,整整6年的時間,他都待在家里寫劇本,等機會。要進好萊塢,談何容易!于是李安選擇從中國臺灣出發,果然,電影《推手》一經推出,立即受到來自各界的矚目與好評,李安六年的蟄伏得到了肯定。他說:“六年不是一段短時間,如果沒有相當的耐心,我可能早已消沉了。”
六年之中,李安最大的體會就是,身處逆境中千萬不要焦躁不安、驚慌失措、盲目掙扎。“我慶幸自己學會了忍耐,才有今日的成就。”
有的時候,無論你怎么努力,成效似乎都不大,若退一步,忍苦耐煩,靜觀其變,先求其次,待選定時機時再東山再起,投入到選中的事業中,這時你才能真正獲得成功。所以說,蟄伏時多一分忍耐,多一分養精蓄銳,一定能獲得更大的成功。歷史上,無數英雄豪杰的事跡向我們證實了這一道理。
成吉思汗很小的時候,就對蒙古人受金國欺辱的情形怒不可遏,蒙古部落對金國可謂是恨之入骨,只是自身勢力尚不足以與金國抗衡,只得忍辱負重等待時機。
后來成吉思汗漸漸崛起,但勢力仍很單薄,雖對金國早已“怨入骨髓”,但還是不敢以卵擊石,依舊忍受著金國的殘暴統治。為了殲滅仇敵塔塔爾部,他毅然接受了金國的邀請,與金軍聯手消滅了塔塔爾部落。對這一切,成吉思汗異常冷靜和從容,他認為:金軍與塔塔爾部都是他的仇敵,但僅憑他當時的力量,消滅其中任何一個都有很大困難,不如借一個仇敵之手先滅了另一個仇敵,少了一個心頭之患,以后就可以全力以赴對付另一個。
立國稱汗之后,成吉思汗對金國的態度逐漸強硬了起來。尤其是降服了西夏之后,成吉思汗更是威震北方,令金國也有些害怕了。此時金國大勢已去,卻還要撐住所謂“大國”的門面,對蒙古部落指指點點,儼然以統治者自居,簡直可笑之極。即使在這個時候,成吉思汗還是沒有“睚眥必報”,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他仍然不動聲色。后來,衛王永濟的繼位,給成吉思汗討伐金國帶來了機會。報仇的時機到了,他開始了反擊。
正是成吉思汗的韜光養晦,堅忍地等待時機,才有了后來的元朝,才有后來“一代天驕”的美名。所以,要成大氣候者,就不得不經過漫長的等待和忍耐,只有經歷了最深沉的準備和磨礪之后,你才會飛得更高。其實,這不僅僅適用于成大業上,也適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工作中,當我們的能力不足以解決面對的困難時,不妨讓退一步。當然讓退一步絕不是知難而退,而是靈活機動,養精蓄銳,另辟蹊徑,為了更好的成功。當事業到了即將成功的時候,正是最艱難的時候,退一步換個思路,堅持到底,則成功在望。所以,當你陷于困境時,不妨多一份忍耐,多一份堅持,多一份準備,以迎接更多的成功。
上一篇:苦難,是未來人生的本錢
下一篇:要想“人上人”,必先“人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