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還有一個叫《幸福》的雜志,真是讓人感到幸福和欣慰。一位熱情而幸運的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當了《幸?!返木庉嫞⑶曳浅U湎ё约旱摹缎腋!?,一定要約我也來談談幸福,填寫幸福答卷。我拖了一年,千方百計逃避這《幸?!返淖穯?,因為“幸?!边@兩個字是青少年的專用語,他們正處在對幸福最敏感最渴求的階段,浪漫可愛,志存高遠,對未來充滿多姿多彩的幸福設想。如果一個50多歲的人嘴里老掛著“幸?!边@兩個字,一定會讓人覺得可笑、做作。中老年人談起這個字眼兒,往往去掉“幸”字,只談福;長壽是福,健康是福,兒女孝順算有福。說某某人真有福氣,很少說某某人真幸福。
為什么?
福氣、快樂、悲痛、思念這些情感是看得見摸得著,可感可信可衡量的。而幸福就不那么具體、不那么容易界定了。有人做過一種試驗,讓一個自己感覺很幸福的人大叫三聲,反問自己:我幸福嗎?我幸福嗎?我幸福嗎?喊問之后,這個人忽然又覺得自己并不那么幸福。
可見幸福是一種很自我的感覺。當你覺得自己幸福,那就是幸福,不要問自己,也不要去問別人,更不要去尋找根據——幸福的人往往是不尋根究底的。幸福是鳥,很容易被嚇跑。幸福是玻璃,很容易被打碎。
所以,那些不關心幸福與否的人,可能倒是幸福的。人容易看別人幸福,即所謂“這山望著那山高”。富人也有羨慕窮人的時候,認為窮人自由而快樂,沒有錢也有沒有錢的幸福,而更多的窮人則認為富人是幸福的。
可見,幸福其實是一種感覺,一種精神,一種想像。幸福對渴求得到它的人來說,是異彩紛呈的。追求幸福更多的是借助自己的想像力,在口頭上,在紙面上,一旦將幸福抓到手也許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幸福是一種具有傳統意味的精神感覺?,F代人談論這個字眼兒越來越少,即使承認世界上還存在著幸福這回事,其涵義也不一樣了。何況現代人,未必愿意接受傳統的幸福觀。比如:
傳統的幸福觀認為,幸福要節制欲念,而不是增加財富——現代人能同意嗎?沒有想飛的欲念人類就發明不了飛機,沒有想要千里眼、順風耳的欲念就不會發明電視機。過去沒有欲念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發達的物質文明,今天沒有欲念社會就會停頓。人類沒有欲念是不可能的,現代社會的中心任務就是發展經濟,增加財富。在發達的商品社會里,能享受無欲無求的古老幸福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少。但現代人也有現代人的快樂,欲念得到一時的滿足,財富的增加能享受到現代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等等,和傳統意義上的幸福正相反。倘若享受越多,幸福越少,到“物質極大豐富的共產主義”,豈不無幸??裳粤??那共產主義是“人類幸福的明天”,又作何解釋呢?
過去還認為,幸福存在于靈魂的平衡之中,誰的心境舒展、平和誰就幸福,幸福屬于滿足的人,所謂知足常樂,平安是福。叔本華甚至為世人開出了這樣一張幸福的藥方:人的視野、活動、接觸范圍越窄,就越感到幸福。如果它很廣泛,我們會感到煩惱,而且安全感也會大受威脅。因為隨之而來的擔心、愿望、恐怖也會增加和激化。
越是閉塞、單調、無知,越容易滿足而幸?!F代人能接受這樣的觀念嗎?恐怕寧愿舍棄這種“幸福”,也要追求開放、豐富和知識。
現代人心的滿足是短暫的,滿足之后又會有新的不滿足。因此,完全的永遠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傳統的幸福觀喜歡提醒人們,世上沒有受不了的罪,卻有享不了的福。能夠忍受不幸,卻被幸福腐蝕毀掉的人太多了,不幸比幸福對人生更有助益,人的成就靠幸福培養出來的很少,往往是不幸造就人才……
現代家庭的父母,哪個愿以不幸來培養自己的子女?哪個人為了成才而寧愿遭遇不幸?躲避不幸,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無論你把不幸說得多么有益無害,把幸福說得多么虛幻靠不住,也改變不了人的祈福避禍的本性。和平年代,社會安定,哪有那么多的不幸?然而照樣人才輩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社會需要,不同的社會需要造就不同的人才,人類所有關于不幸和幸福的理論,都是為了安慰鼓勵不幸者和提醒鞭策幸運者,并不是生活的準則。
生活變了,社會變了,人們的幸福觀也隨之發生變化:失業者羨慕有一份好工作的幸福,孤獨老人希望享有有孝順兒女陪伴的幸福,經商者希望獲得發財的幸福,行善者以造福于人為幸福,熱愛大自然的人在綠色安寧中享受自己的幸福,喜歡搖滾樂的人在震耳欲聾的樂聲中陶醉于自己的幸福……講求實際的現代人關于幸福的理論少了,幸福未見得少,全在自身內部是否擁有這份感覺。有時不幸和幸福很難區分,且能相互轉化。
《幸?!返木庉媽Α缎腋!返膱讨蜔釔?,使我不忍掃《幸?!返呐d,終于說了以上這么多關于幸福的話,卻并未說清現代人的幸福觀。說不清就對了,幸福是不能說的,誰幸福誰心里明白就行了。我寫了30年小說,加在一起也沒有這篇短文里幸福這兩個字用得多,成了一篇幸福的繞口令了,但愿沒有倒了幸福的胃口,給幸福潑了冷水。
上一篇:小人效應
下一篇:強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