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散性思維,讓你突破思維的墻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會有很多讀者朋友提出質疑:思維里也有墻嗎?沒錯,你沒看錯,思維的確也是有墻的,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無法打開思路,就是因為這些墻壁在處處給我們設置障礙。
和現實生活中鋼筋水泥鑄就的墻不同,思維的墻是無形的,因而我們根本不可能準備好工具將其拆除,而只能想辦法打開自己的思路,幫助自己形成發散性思維,從而突破思維的墻。做到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最終成就自我。
眾所周知,人都是有慣性的,這種慣性不僅表現在行為方面,也表現在思維方面。也就是說,人們不但會在行為上存在根深蒂固的習慣,也會在思想上受到傳統思維和固定思考模式的影響,最終一切都按部就班,因循守舊。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整個社會都日新月異,這樣的迂腐無疑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也會使我們自身的發展受到局限。因而,不管是從與時俱進的角度,還是從自身發展的角度,我們都應該努力培養發散性思維,讓自己學會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找尋更多創新的方法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成為真正的強者。
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從小就是一個特別聰明,而且能夠開動腦筋進行創新的孩子。也因此,他從小就顯得和其他孩子不一樣。
有一次,年幼的司馬光和小伙伴們一起在花園里玩耍。一個小男孩爬到高高的假山上,突然不慎從上面跌落,正好掉進假山下面的大水缸里。當時正值夏季,雨水豐沛,水缸里也蓄滿了水。小男孩不停地掙扎著,其他小伙伴們這才發現有人落水了,大家都驚慌失措,根本不知道如何是好。眼看著小男孩命在旦夕,有些膽小的孩子嚇得哇哇大哭,個別大點兒的孩子趕緊跑去找大人來幫忙。然而小男孩似乎等不到大人來救他了,他已經沒有力氣掙扎,漸漸地沉進缸底。這時,司馬光說:“大家別怕,我們馬上想辦法救他出來。”孩子們全都面面相覷,誰也不知道有什么好辦法能夠挽救小伙伴的生命。這時,只見司馬光從附近找到一塊很大的石頭,不由分說地就朝著水缸使勁砸去,水缸應聲碎掉,里面的水猛地涌出來,小男孩得救了。
等到大人聞訊趕來時,司馬光已經成功拯救了小男孩的生命。除了嗆了幾口水,小男孩沒有性命之虞。事后,有人問小小年紀的司馬光:“你是如何想出砸缸救人的?”司馬光說:“我想我們小孩子都沒有水缸高,也無法把他撈出來。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水缸里的水倒出來,但是我們又搬不動水缸。既然這樣,就只能把缸砸碎,畢竟救人要緊。”
從司馬光砸缸的事例中不難看出,小小年紀的司馬光思維敏捷,條理清晰,因而才能在危急情況下進行理智的思考,從而幫助小伙伴成功脫險。盡管這個事例已經傳誦了千百年,但是我們依然能夠從中得到深刻的啟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遇到各種危急的情況,與其手足無措,不如冷靜下來理智思考,只要能夠調整思路,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也許我們就能夠想到出人意料的好辦法。
所謂發散性思維,形象地看,就是以問題為中心點,讓思維不受任何拘束朝著四面八方進行思考,也包含逆向的思維方式。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突破常規的思維方式,想出更加富有創新性的辦法,在解決問題時達到出人意料、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發揮潛能,把喜歡的事情做到極致
下一篇:只有先學會放下,才能不斷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