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孩子的性別敏感期
每個寶寶從他出生的那刻起,也許家人被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寶寶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啊?”之后,父母就會因孩子性別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反應,也會在內心盤算出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等。
到孩子三歲多的時候,他們就會對人的性別問題產生疑問。他們會突然好奇自己的“小雞雞”、媽媽的乳房;突然好奇為什么女孩子可以梳辮子,而男孩子則不可以;為什么女孩子能穿裙子,而男孩子則不能……這就意味著孩子進入了性別的敏感期。
作為父母,如果你的孩子到了這個敏感期,我們成人的回答千萬不能馬虎大意,要以積極的方式來應對。做到這些,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度過這一敏感期。
然而,面對這個問題,大人們似乎總是很害羞,大多數家庭中仍然是談“性”色變;有一部分思想開放的家長想給孩子提前教育,卻又欲說還“羞”,不知從何說起。
周末的一天,秦太太和四歲的女兒丹丹在家看電視連續劇,說實話,秦太太最討厭看這種又臭又長的電視劇了,但在家實在無聊,就打開電視看了起來。
現代都市的情感劇免不了一些“少兒不宜”的鏡頭,秦太太馬上拿起遙控器準備調臺,但丹丹已經看到了,她馬上問秦太太:“媽,男人與女人為什么要親嘴……結了婚為什么就生小孩了……我又是怎么來的……我為什么是女孩呢?”
女兒一連串的問題讓秦太太不知道怎么回答,她明白,是時候告訴女兒這些性知識了,“性”的問題,不能對女兒避而不談了,孩子終歸是要長大的。
“彤彤啊,其實呢……”
的確,我們的孩子在一天天長大,原本他只是個襁褓中的嬰兒,但一轉眼,他已經學會說話,學會向父母提問題了。而孩子到了3歲左右,他們最喜歡問的問題就是“我是從哪來的?”“人為什么只分男女?”這讓很多父母不知所措,或是很尷尬,但其實,這樣反而讓孩子產生更多的疑問。其實,這是因為孩子進入了性別敏感期。
那么,面對孩子的性別敏感期,我們父母該怎么做呢?
1.家長應轉變觀念
在傳統的教育中,父母總是避諱和孩子談“性”和生理上的問題,而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往往使許多孩子因一時的“性”好奇,而犯下錯誤。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啟蒙者,以自然、正常的態度,教導孩子正確的性觀念,才不會讓孩子從一些非正面的渠道了解,才不會讓他對“性”有錯誤的想法和觀念,你的孩子才會身心健康地成長!
其實,對于這一問題,我們要抱著一顆坦然的心,才能幫助孩子面對性別問題,幫助孩子度過性別的敏感期,而到底什么是坦然的心呢?其實,這就好比一位教育學家的形象比喻:就像教孩子認識眼睛、嘴巴、鼻子一樣去認識他們好奇的世界就足夠了。
2.從正面教育
對孩子的生理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課,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疑問支支吾吾、躲躲閃閃,那么,孩子就會產生更大的疑問,帶著這些疑問成長的孩子,日后就有可能試圖從其他渠道了解,這些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甚至色情淫穢的內容,會妨礙孩子的身心健康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從正面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讓孩子接受健康的、全面的知識。
3.充實自己的性知識,為孩子解疑答惑
為什么許多家長在與孩子談論性別問題時感到困難或者無從回答?這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家長自身對這些問題也很迷茫。事實上,正是因為家長們對這些問題避而不談,導致了他們對性的知識也有限,因此,作為家長,應該學習一些有關性方面的知識來充實自己,了解一些與性教育有關的知識。有了比較足夠的知識準備,與孩子談論性問題時才會有自信心。父母的自信心是輕松而有效地實施性教育的關鍵。
4.以自然態度面對孩子的問題,恰當回答
三四歲的孩子其實已經有了初步的辨別的能力,因此,在灌輸孩子正確性教育前,自己先有純正思想,而后才能教導孩子純正觀念,提供適當的性教育,使孩子在很自然的情況下,吸收性知識。另外,對孩子好奇的一些常規問題,家長既要如實相告,又不能太復雜,否則,只會讓孩子更困惑。如:人是怎樣出生的?父母可以從植物結果講起,接著聯系到人的“性”與生殖,也可以從動物的生殖活動進行示范性比喻。淺顯地介紹人類生殖的原理,有助于孩子弄清問題。
總之,孩子的性別意識是其形成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性別認同則是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的一個學習過程。當孩子處于性別敏感期時,我們父母千萬不可采取吞吞吐吐或是躲躲閃閃的態度來對待孩子,那樣只會讓他們對此產生越來越濃厚的好奇心;也不可對孩子進行錯誤的性教育,那樣只會不利于孩子性心理的健康發展。
上一篇:人生總是越努力,越幸運
下一篇:優秀的人,才能吸引他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