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付出,看淡結果
在中國有句俗語: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不要只為了得到回報而付出。很多時候,我們的付出應該是無私的,我們所付出的東西并不一定會讓自己得到同等價值的東西。如果你僅僅是為了得到回報才想到去付出,那這樣的結果是悲哀的。我們只是在進行一項功利性的交易,這樣的界定會讓我們產生這樣的感覺:當我們在付出的時候,總會小心翼翼地計算自己的損失,是否可以得到回報。如果我們的計算是弊大于利的,我們就會減少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甚至會停止付出。
小約翰是商人的兒子,有時他到爸爸的商店里去瞧瞧。店里每天都有一些收款和付款的賬單需要經辦。小約翰往往需要把這些賬單送到郵局寄走,漸漸地,他覺得自己似乎成為了一個小商人。
有一次,他忽然想出一個主意:也開了一張收款賬單寄給媽媽,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第二天早上,媽媽發現自己餐盤旁邊放著一份賬單:母親欠兒子約翰如下款項——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往郵局10芬尼、在花園里幫助大人干活20芬尼、他一直是個聽話的好孩子10芬尼,共計60芬尼。
小約翰的母親仔細看了一遍這份賬單,什么也沒說。晚上小約翰在他的餐盤旁邊找到他所索取的60芬尼報酬,正當他要把這筆錢收進口袋時,突然發現在餐盤旁邊還放著一份給他的賬單。
約翰欠他母親如下款項:在她家里過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他10年中的吃喝0芬尼、在他生病時的護理0芬尼、他一直有個慈愛的母親0芬尼,合計0芬尼。小約翰讀著讀著,感到羞愧萬分,他懷著一顆怦怦直跳的心躡手躡腳地走近母親,將小臉蛋藏進了媽媽的懷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進了她的口袋。
當我們還在計算我們的付出應該有多少回報的時候,又是否想過,關于我們的回報自己又付出了多少呢?在生活中,我們不應該計較得失,更不應該去計算自己付出了多少,就應該得到多少。有的時候,付出不一定是有回報的,有些付出是無私的。
當你不斷在計算自己所付出的東西可以得到多少回報的時候,那就意味著你的付出已經大打折扣了,你的付出并不是百分之百地出于內心,而是計較之后的剩余。這樣的計較心理對結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以至于我們最后會一無所獲。誠然,當我們付出了許多艱辛之后,如果還是一無所獲,那是悲哀的,但在這時,你是否回想起,產生這樣的結果就在于自己當初猶豫不決,總是在計較付出與回報,總想著回報才導致自己付出不夠,因此才導致了最后的失敗。
上一篇:那些細微而不起眼的美德正是你的與眾不同
下一篇:一日三省吾身,才能保持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