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深情,造福祖國和人民
袁隆平是一位樸實的科學家,他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里走出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事業方興未艾,正朝著袁隆平新的戰略設想的方向迅猛發展!
1953年夏,袁隆平結束了大學學習生活,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任教,開始了他長達19個春秋的教學生涯。在教學過程中,袁隆平不滿足于僅僅當一名合格的中專老師,他還想在農業科研上搞出點名堂來。10多年來,他始終堅持一邊教學,一邊搞科研,把教學與科研、生產緊密結合起來。
1960年,中國出現了嚴重的糧食饑荒,一個個臉色蠟黃的水腫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也直接經歷了饑餓的痛苦。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到,在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摧殘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現在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卻仍未擺脫饑餓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利用學過的專業知識,盡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甚至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饑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袁隆平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了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他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
袁隆平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對試驗田里的退化植株進行仔細觀察和統計分析,不僅論證了“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而且從其第一代的良好長勢充分證明水稻也存在明顯的雜交優勢現象。試驗結果使他確信,搞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雜交水稻的研究是世界難題。因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難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雜交。這就需要培育出一個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與其他品種雜交。但袁隆平知難而進,他認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親本,是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國有眾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種,蘊藏著豐富的種子資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國,袁隆平堅信,“外國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邁開了雙腿,走進了水稻的莽莽綠海,去尋找從未親眼見過、中外資料中也未報道過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日子一天天過去,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爛泥,駝背彎腰、一穗一穗地觀察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在第14天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藥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鄧則又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時,他們分別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經過兩年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袁隆平撰寫出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這篇重要論文的發表,被一些同行認為是“吹響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進軍號角。又經過八年歷經磨難的“過五關”(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1974年,他配制的種子成功了,并組織了優勢鑒定。1975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做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冬,國家做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繁殖制種,并以最快的速度推廣。從1976年定點示范在全國范圍開始應用于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總產量的飛躍式提升,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廣大農民交口稱贊靠兩“平”解決了吃飯問題,一靠黨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雜交稻,這樸實的言語,說出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心里話。
隨著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的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余、三個不足”,即“前勁有余、后勁不足;分蘗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結實不足”,他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20世紀80年代初期,面對世界性的饑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發了一個驚人的設想,他大膽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課題,試圖解決更大范圍內的饑餓問題。靠著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又取得“四大突破”:超級雜交水稻晚稻畝產量高,稻谷結實率高,稻谷千粒重高,篩選出適合華南地區種植的兩個中國新型香米新品種。這標志著中國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再次超越自我,繼續領跑世界。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后,從1985年到1988年的短短四年內,袁隆平又連續獲得了三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作為一名樸實的科學家,不僅貢獻巨大,他更是一個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
袁隆平具有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他都是從大處著眼,從難處著手,從全局著想,課題一上馬就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實現。
袁隆平還具有非常好的個人品質、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作風純樸,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他杰出的科技成就與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是我們學習的典范。
其實,像袁隆平院士一樣心懷深情,以造福祖國和人民為目標,靠著無私忘我的精神和不畏艱辛的意志在艱苦的條件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默默無聞地奉獻終生的科研工作者又何以千萬計?數不清的優秀中華兒女都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指引下忘我地揮灑著青春和熱血。
已走過81年風雨歷程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自1934年建校以來,一代又一代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來到楊凌這個偏僻的西北小鎮,為了他們心中的夢想,為了國富民強,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和畢生心血。數十年來,老中青農科專家一脈相承,薪火相傳,扎根西北,情系三農,堅守在科研教學一線,為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發展,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貢獻,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乃至中國歷史進程中寫下了一頁頁輝煌的篇章。
“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深情”這句話非常適合我們的農業科研工作者。為什么這么講?首先,當他們選定農業作為自己的事業方向時,就注定了他們的工作場所是在田間,論文要寫在大地上,農村、農民將和他們畢生相伴,風霜雨雪,酷暑嚴寒,他們都要去一一應對。他們沒有節假日,沒有上下班時間,有的只是苦、臟、累,還有枯燥,這些都是他們工作的常態。另外,農作物生長的特點決定了農業科研工作周期長,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大。要選育出一個品種,沒有七八年甚至十幾年的付出,是不可能的。而更令人難以承受的,是甚至多年付出也未必能有收獲。卓有成效的農業科學家只是一小部分,相當一批人則是默默無聞,甘當人梯。很多研究員已經年過花甲,但仍和年輕人一起下地,從白天到黑夜,從春到冬,一年四季,忙時天天守在地里,晚上時常要趴在實驗地里觀察,一身寒露,滿腿泥土。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奉獻精神令我們無比感動,更令我們由衷敬佩!和農民交朋友,在試驗田當“泥腿子”、把實驗室當成自己的家,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真實寫照!如果要用簡單的詞匯描述他們,那就是扎根黃土、情系三農,無私奉獻,吃苦耐勞,淡泊名利,責任擔當!
看看這些人,我們是否會在內心為他們樹起豐碑,為他們的人格感動?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如火如荼的現階段,什么是真正的愛國?誰是人民的英雄?正是這些樸實的平凡人!熱愛祖國,其實很簡單,就在我們每個人以造福祖國和人民為己任,為祖國奉獻的每件小事里。毋庸置疑,祖國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的生活水平早日達到小康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宏偉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每個中國人用心、用情、用愛,踏踏實實地履行自己作為一名中國公民的責任和擔當,為中華民族穩固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無私忘我地耕耘在自己的崗位上。
空談愛國沒有任何作用,我們只有像這些平凡而偉大的前輩們一樣,以他們為榜樣,鞭策自己努力為國家、為社會多做貢獻,才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該做的事情。
上一篇:守信,從小事做起
下一篇:愿為別人付出時間和心力的人,才是真正富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