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柔相濟達于大道
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是中國人處世的一種智慧。
曾國藩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做人的道理,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會萎靡,太剛就容易折斷。剛并不是說要殘暴嚴厲,而是強嬌而已。趨事赴公,就需強嬌。爭名逐利,就需謙退。
剛柔相濟是道家的主張,道家祖師老子主張用“柔”,他曾說:“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堅強的東西里面去,可以說是無孔不入。”
“柔”在《道德經》一書中有多重原型意象。一是初生的嬰兒和萬物。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云: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大意是說,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后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后就變得干硬枯燥。所以,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一類,柔弱的東西屬于生長一類。
“柔”的第二重意象是水。《道德經》第七十八章云: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大意是說,普天之下,再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堅強的東西,卻沒有什么可以勝過水了。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這個道理普天之下的人們沒有誰不知道,然而就是很少有人能做到。
老子常“柔、弱”連用,表達與“堅(剛)、強”相對的哲學內涵。《道德經》第四十章明確地以“弱者”作為“道之用”。
“弱”既為“用”,可見“柔弱”接近于手段、方式,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合于“道”的在世方式。
柔弱不是價值目標,目標是以“柔弱”的在世方式達到真正的堅強。譬如嬰兒至柔,其生命力卻很旺盛,一天比一天強大;水至柔,卻滋養、灌溉萬物,利之不盡,其用無窮。
蘇轍說:“道無形無聲,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之至強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萬物也。”“道虛靜無物,乃至柔至弱者,卻能功被群類,利澤萬物。”“天下之至強莫加焉。”此謂真正的強大,是恒強。惜乎眾人生天地之間,皆知強之為強,卻莫知弱之為用,此所以失于用弱矣。
“柔弱”不是軟弱,在“剛”與“柔”的辯證關系中,“柔弱”的樞機乃在明知何為雄強,卻安于雌柔;明知何為光亮,卻甘居暗昧;明知何為榮耀,卻固守卑微。
“柔弱”不是目的,持守“柔弱”之道的目的是使自己變得真正強大。
因此,在老子這里,柔與剛的辯證關系必然與其他辯證范疇一樣,在具有內在對立性的同時亦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輔相成的一面。
老子并非從根源上或本質上舍棄“剛強”或“強大”,更準確地說法,老子非但不反對強,相反,“剛強”始終是老子哲學的終極追求。
這種“剛強”并非形式上的“剛強”,而是實質上的“剛強”;并非方法上的“剛強”,而是目的上的“剛強”;并非現實中的“剛強”,而是趨向上的“剛強”;并非世俗推崇的“剛強”,而是具有超越精神的“剛強”。
一言以蔽之,老子哲學思想的實質,實際上是看到了萬物由弱轉強的根本趨勢,從而以“柔弱”為真正的“剛強”,或者說是倡導用“柔弱”的方式來收獲“剛強”。
老子以其獨特而深邃的哲學慧眼洞察到“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的天之“道”,故而不主張以“剛強”為處世手段。“弱”既“勝強”,“柔”既“勝剛”,則我們所守持之“柔”“弱”實乃真正的“剛強”。
老子“柔弱”的主張,主要是針對“逞強”的作為而提出的。逞強者必然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自矝、自伐、自是、自見、自彰。世間的紛爭多半是由這種心理狀態和行為樣態所產生的。
在這種情況下,老子提出“柔弱”的主張。顯然,“逞強”并非真正的“剛強”,以“剛強”處事不是合“道”的方式。相反,它是紛爭之首、禍亂之源。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唯物的世界,唯物世界的辯證法思想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么絕對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
曾有這樣一個腦筋急轉彎的故事:用石頭和雞蛋砸頭,誰更痛?答案當然是頭痛。
如果是用雞蛋碰石頭的話,三歲的小孩子都知道,結果當然是不言而喻了,這就是石頭相對于雞蛋而言。
但是,那些看起來強大而堅硬的東西就真的是不可戰勝的嗎?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可戰勝的事物,以柔克剛,往往可以取勝。
在世人的眼中,一滴水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一滴水在其漫長歲月里簡單地重復一個動作,就產生了滴水穿石的效果。
人們常說溫柔如水,可無窮無盡的水能構成一道勢不可當的力量,穿越萬水千山,滾滾浩蕩東流而去;人們又說柔情似水,而水里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比如宏偉壯觀的三峽大壩。
將一粒種子撒播在地里,如果沒有陽光和水的話,也許過不了多久它就會腐爛在泥土里,根本不可能生根發芽。
但是,只要它能生根發芽,就立馬會悄無聲息地驚天動地。幼苗能力頂壓在身上的頑石,樹根能使石縫裂開讓自己扎根生長。這就是頑強而又偉大的生命,這就是看似柔弱實則偉大的生命力量。
在每個人的口腔里面,堅硬的牙齒與柔軟的舌頭和平共處幾十年,偶爾也會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然而,每一次都是以牙齒的后悔和舌頭的慘敗而告結束。
牙齒對于舌頭的強大是無可置疑的,而當人步入老年、一顆顆堅固的牙齒都不在時,唯有柔軟的舌頭依然在那里堅守自己的崗位。所以,只有剛中有柔、柔中存剛、剛柔相濟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將自身勇敢的力量發揮到極致,才能勇往直前,從而取得勝利。
可以這樣說,柔中有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才是中國人追求處世之理想的最高境界。
對于這一點在太極圖上表現得最為形象:在一個圓圈中有一個白色的陽魚和一個黑色的陰魚,陽魚頭抱陰魚尾,陰魚頭抱陽魚尾,互相糾結,渾融婉轉,恰成一圓形,無始無終,無頭無尾,無前無后,無高無下。
最妙的是陰魚當中有陽眼,陽魚當中有陰眼,相互包容,相互蘊含,相互激發,相互轉化而又相互促生。
古人晏嬰的故事則很好地說明了剛柔互用的重要性。
晏嬰,又稱為晏子,字平仲,春秋時齊國夷維人。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500年。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是繼管仲之后,齊國的名相,還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春秋時期,諸侯并起,風云變幻。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勇義篤禮。他內輔國政,屢諫齊王,竭心盡力拯救處于內憂外患之中的齊國。在對外斗爭中,他不僅富有靈活性,同時還始終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
在出使之時,晏嬰將剛柔并濟的處世之道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令出使任務一次次以勝利告終。
曾經有一次,晏嬰奉齊王之命出使于楚國。楚靈王聽說晏嬰要來,便對大臣們說:“晏子是齊國能言善辯的大臣,名氣極大,然卻是個矮子,我要當面羞辱他一番,讓他領教一下我們楚國的厲害。”
于是,楚靈王命人連夜在城門旁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小門,吩咐守城的士兵,在等到齊國的使臣來到城門口的時候,就把大門給關上,讓使臣從旁邊的小門進城。
到了第二天的清晨,晏嬰來到了楚國的城門下,看到城門緊閉,便把車停了下來,派人去叫門。
一個守城士兵說:“聽說齊使身材矮小,可從城邊的小門入城,所以才沒開大門。”
晏嬰淡淡一笑,用手指著那個小門大聲說道:“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門進去。如今我出使楚國,不應該從這個門進去吧?”
楚使的禮賓官見勢不妙,無奈之下只好改道,把晏嬰一行人從大門送進了城內。
當晏嬰到宮中拜見楚靈王之時。楚靈王只是瞥了晏嬰—眼,用一種傲慢的神情說道:“怎么,齊國難道沒有人了嗎,怎么派你做使者?”
晏嬰答道:“齊國的臨淄居民眾多,人們張開袖子便成了陰天,大家抹把汗一揮,就像下雨一般,街上人們肩挨肩腳碰腳走路,怎么能說沒有人呢?”
聽了晏嬰的話,楚靈王又問道:“既然是這樣,齊景王為什么要派你這樣的人來楚國呢?”
晏嬰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者,各有各的出使對象。賢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訪賢明的國君,無能的人就派他出訪無能的國君。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國了。”
楚靈王聽了,頓時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尷尬,本想發作一番,可是又知道是自己理虧,只好以禮熱情地款待了晏嬰一行人。
第二年的冬天,晏嬰又一次奉齊王之命出使了楚國。楚靈王聽說晏嬰這個矮子又要來,想起了上一年被晏嬰數落的難堪情景,因此便決定,這一次無論怎樣也要想方設法羞辱晏嬰一番,以解去年之羞恥。
晏嬰到了楚國以后,楚靈王不再像去年那樣冷漠,讓人快速地擺上了酒宴,并且親自去招待晏嬰。
酒至半酣,楚靈王忽見兩名兵士押著一個被捆綁著的男子從殿下經過。楚靈王裝作生氣的樣子斥責道:“你們這是干什么?難道沒有看見我這里有貴賓嗎?”
然后,楚靈王又裝作漫不經心地說:“他是哪兒的人,犯了什么罪?”
兩名兵士裝作很慌忙的樣子答道:“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
“他是齊國人?”楚靈王故意把“齊國”二字說得很響亮,生怕晏嬰聽不到,然后又用眼睛斜睨著晏嬰,裝出一臉困惑的神態,問道:“難道你們齊國人都是如此喜歡偷盜嗎?”
楚靈王這樣一個小把戲,立即被聰明的晏嬰識破了,他知道這是楚靈王故意要借機侮辱齊國。
因此,晏嬰便離席向楚靈王深施一禮,答道:“大王,我聽說橘子樹生長在淮南,它就結出橘子;如果移栽到淮北,它就結出枳子。它們的葉子雖然相似,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這主要是淮南淮北兩地的水土不同啊!現如今,齊國的百姓在齊國不偷不盜,然而一來到楚國就都做起盜賊來,該不會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得人變得喜歡偷盜了吧?”
晏嬰的一番話,頓時讓楚靈王目瞪口呆,無言以對。默然了良久之后,楚靈王最后只得訕訕地說:“和圣人是不能開玩笑的,寡人這樣做實在是自討沒趣啊……”
又有一次,晏嬰奉命去出使吳國。
一天清晨,晏嬰來到吳國的宮中等候謁見吳王。不一會兒,侍從傳下令來:“天子召見。”
晏嬰一怔,吳王什么時候變成天子了?當時周天子雖已名存實亡,但諸侯各國仍然將周王稱為天子,這是周王獨享的稱號。晏嬰馬上反應了過來,這是吳王在向他炫耀國威呀。于是,他見機行事,裝作沒聽見。
侍衛又高聲重復,晏嬰仍然對此不理不睬。
侍衛沒有辦法,只得徑直走到他的跟前,一字一頓地說:“天子請見。”
晏嬰這才故意裝作很驚詫的樣子,問道:“臣受齊國國君之命,出使吳國。誰知晏嬰愚笨昏聵,竟然搞錯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來了,實在抱歉。請問何處可以找到吳王?”
吳王聽門人稟報后,無可奈何,只得傳令:“吳王請見。”
晏嬰聽罷,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去拜見吳王,并向他行了接見諸侯時應行的禮儀。
吳王本來是想利用這個辦法來難為晏嬰的,結果卻自討沒趣,好不尷尬。但是他并沒有死心,還想繼續難為晏嬰。
吳王故意裝作非常誠懇的樣子對晏嬰說:“一國之君要想長久保持國威,守住疆土,該怎么辦?”
晏嬰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先人民,后自己;先施惠,后責罰;強不欺弱,貴不凌賤,富不傲貧。不以威力搞掉別國國君,不以勢眾兼并他國,這是保持國威的正當辦法。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就很危險了。”
自命不凡的吳王在聽完晏嬰的一番慷慨陳詞之后,就再也想不出什么難題為難晏嬰了。晏嬰憑著自身的聰明才智不動聲色地取得了出使的勝利。
還有一次,晏嬰出使晉國。晉國的大夫叔向見晏嬰的裝束很寒酸,感到十分不解,酒席宴上委婉地問道:“請問先生,節儉與吝嗇有什么區別?”
晏嬰明白叔向的用意,也不動怒,認真地答道:“節儉是君子的品德,吝嗇是小人的惡德。衡量財物的多寡,有計劃地加以使用,富貴時不過分地加以囤積,貧困時不向人借貸,不放縱私欲而奢侈浪費,時刻念及百姓之疾苦,這就是節儉。如果積財自享而不想到賑濟百姓,即使一擲千金,也是吝嗇。”
叔向聽了這番話語之后頓時對晏嬰肅然起敬,以后便不敢再以貌取人,小看晏嬰了。
晏嬰這樣一位被載入史冊的杰出外交家,既堅持原則又靈活應變,該柔則柔,該剛則剛,面對大國的淫威和責難,不卑不亢,剛柔并濟,一次又一次地化解了各個難題,出使不受辱,一次次維護和捍衛了齊國的尊嚴,與此同時也為自己在諸侯國之間贏得無比崇高的聲譽。
古代著名軍事家諸葛亮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克剛。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可柔可剛,合道之常。
大意是說,善于做統帥的人,他在剛強的時候不可摧折,在柔韌的時候不可屈服,所以,才能夠以弱制強,以柔克剛。如果只有柔韌而沒有剛強,其戰斗力就一定會受到削弱;如果只有剛強而沒有柔韌,戰斗力也一定會喪失殆盡;只有當剛則剛、當柔則柔、剛柔并濟,才符合為帥之道,才能夠稱之為上策。
“剛柔互用”可稱作為中國古代統治思想的精華,歷代成功的帝王都深諳此道。清初康熙更是善于利用這一策略。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學者型帝王,也是歷史上文治兼有武功的少見的杰出帝王之一。
康熙深諳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聞、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的真諦。
康熙憑借其遠見卓識、敏銳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天賦,創造出剛柔互用治心之道。
憑此大略,他把清王朝推向了天下富足的康熙盛世,使其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東方大帝國。
晚清名臣曾國藩也是“剛柔互用”的高手。曾國藩認為,一個人要想自立,必須要有堅硬的“骨頭”。當然,僅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堅硬的骨頭只能撐起身體的骨架,還必須要有“血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
曾國藩有一副非常知名的對聯這樣寫道:“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
這副對聯上聯意思是說,春天是柔和的,包容的,因此做人處事要講和諧、講包容,要能做到隨機應變,只有將這團“春意思”養活了,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下聯“撐起兩根窮骨頭”,意思是人不能只是一味地“柔”,一味地“內圣”,還要剛。人不管身處何種境況,脊梁骨必須要撐得起,不能彎曲了。人為了事業,不能一味地委曲求全,要挺起腰桿,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
這副對聯,“柔”中顯“剛”,可進可退。正是因為剛柔相濟,方能達到自立自強!
人生常常充滿變數。有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一切都讓我們想起了這樣一個寓言:
在山頂上生長的橡樹由于陽光雨露充足,沒過幾年便長得粗壯而又高大、挺拔威武,亭亭如蓋的樹冠遮天蔽日,昂首蒼穹。
有一日,忽然吹來一陣狂風,將聳立山頂的橡樹連根拔起,一直拋到了山下的蘆葦叢中。
平白遭受滅頂之災的橡樹看著狂風中完好無損的蘆葦,感到頗為不解,蘆葦告訴它說:“因為沒有你高大挺拔的身軀,所以我們在多年的風雨中練就出了一個剛柔相濟的身子。”
對于生長在現代社會里的每個人來說,也必須要練就出像蘆葦般剛柔相濟的功夫。因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決定一個人常立于不敗之地的是其成長的抗風險能力。
我們需要謹記的是“站在風口浪尖上你別暈”,不要重蹈聳立山頭的橡樹的覆轍。
時代洪流滾滾而來,人們特別是那些想有所作為的人,已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在今天這個市場經濟大環境中,人生奮斗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經濟上的意義,還體現在多方面的資源開發能力上。如今,各個方面的資源都開始向資本這一核心進行匯聚,不論是知識、人才、文化,還是民眾、社會服務性資源,都通過資本這樣一種形式得到深層次的開發利用,而且在很多時候只有通過開發與利用,這些資源才有可能參與到推動社會進步與繁榮的總體進程中。
這就是當今變革時代的一個基本走向,不論如何強調這個走向都一點也不過分。當代人力量的源泉與核心,在于對掌握和運用的資本所代表的那份社會責任是否具備充分的認識和堅定的信念,在于對社會民族力的自覺認識與承擔。
我們應該履行好自己的時代使命,讓自身成長為一個實踐中華民族新文化精神的探索者和體現者,而不僅僅是市場經濟大浪的弄潮兒。因此,我們不妨好好學習一下蘆葦的精神,自覺練就一身剛柔互用的功夫。切莫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暈了頭,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剛柔相濟,剛硬與柔順相互彌補。我們要學會做到兩者兼施。過去,這通常指施政手段、公關手法、對敵策略、做人風格,但這里只指做人風格,可謂人生難題。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闡明的觀點是:“凡為將者,當以剛柔相濟,不可徒恃其勇。”這里明確地點明了剛柔相濟不是一般人的要求。
上一篇:剛柔互用,和諧管理
下一篇:別總羨慕別人,做好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