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放光芒的“螺絲釘”
有一個名字,它是一種精神的代名詞,這種精神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磨滅。相反,它會隨著時代的進步,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他愛崗敬業(yè),忠于職守,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他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珍惜群眾創(chuàng)造的一針一線;他公而忘私,無私奉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他關愛他人,助人為樂,把勞動群眾的困難放在自己心上。他,就是雷鋒,一名普通的戰(zhàn)士,一個全中國人民學習的典范。
雷鋒的一生,當過農民、工人、士兵,無論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工廠車間、部隊軍營,他都擼起袖子努力干,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既不叫苦也不叫累,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去做,在平凡的崗位上揮灑著辛勤勞動的汗水,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他那平凡而崇高的社會主義勞動精神。
1940年,雷鋒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一戶貧苦農民家里,7歲便成為了孤兒。1949年8月,湖南解放,人民解放軍救了他。從此,雷鋒把自己的全部都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獻給了社會主義事業(yè)。他說:“黨和人民對我這樣照顧,對我這樣關心,我真萬分地感謝黨,我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獻給黨。”
1950年,雷鋒當了兒童團團長,積極參加土地改革。1956年7月,雷鋒從荷葉壩完全小學畢業(yè)時,正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大變革時期,國家政策是以農業(yè)為本,號召具有高等小學文化程度的學生到農村去支援農業(yè)建設。雷鋒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下鄉(xiāng),支持國家的農業(yè)建設。他在農業(yè)社參加義務勞動,負責征收公糧。不久之后,他參加了工作,在望城縣鄉(xiāng)政府擔任公務員,只要是他能干的工作,他都主動找來搶著干。后來,縣委還選派雷鋒到團山湖國營農場學開拖拉機。在農場,雷鋒全身心地投入到墾殖土地的工作中,不管白天晚上,刮風下雨,一干就是10多個小時。雖然工作很辛苦,但只要一想到能把農村建設好,能多打糧食支援祖國的建設,他就渾身是勁。
當得知祖國的東北要進行工業(yè)建設,雷鋒又積極報名到鞍山鋼鐵公司參加工業(yè)生產。他就是這樣,哪里需要他,他就到哪里去,主動地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1958年11月,雷鋒來到遼寧鞍山。組織上考慮到雷鋒在農場開過拖拉機,就決定讓他去洗煤車間開推土機。雷鋒表示,我就甘當螺絲釘了,黨把我擰在哪里,我就堅守在哪里。別看螺絲釘雖小,但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遠做一顆螺絲釘。在車間,雷鋒發(fā)揚著他的這種螺絲釘精神。當時的洗煤車間有兩種型號的推土機,一種是較小的,一種是重型的,為了能夠多干活兒,雷鋒迎難而上選擇了學開重型推土機。雖然個頭矮小,駕駛室又非常高,有時不得不站著操作。即使這樣,雷鋒還是會說:“困難我能克服,苦我也不怕,我是從苦里熬出來的!”他甚至把被子搬到車間,晚上就睡在車間,有時干了8個多小時還想多干。在交接班會上,車間主任多次表揚雷鋒這種不怕困難、勇挑重擔的工作精神,還鼓勵大家向他學習。就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他3次被評為車間的先進生產者,18次被評為標兵,5次被評為紅旗手。還不到19歲的雷鋒,就成了鞍山鋼鐵廠最年輕的先進工人標兵。
雷鋒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在建設焦化廠時,雖然住不好、吃不好、工作環(huán)境不好,但這些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都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我們有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氣概,就沒有戰(zhàn)勝不了的困難。”
1959年12月初,沈陽軍區(qū)冬季征兵的工作開始了。1960年1月8日,雷鋒應征入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qū)的一名新兵。剛進入新兵連,雷鋒就沒日沒夜地苦練,最終成績達標被分配到運輸連,之后又立過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評為“五好戰(zhàn)士”。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之后,雷鋒以更加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他公而忘私,奮不顧身,兢兢業(yè)業(yè),為雷鋒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內涵。
一次,遼寧省撫順地區(qū)突遇山洪,雷鋒強忍著之前參加救火手被燒傷的疼痛,毅然加入抗洪搶險的隊伍。部隊接到指揮部要求挖掘溢洪道的指令后,立即展開工作。在挖掘的過程中,雷鋒被塌方的黏土砸倒,鐵鍬也被埋在塌下來的黏土下面。沒有工具的他并沒有停下來,而是把自己的手當作工具繼續(xù)挖掘。挖著挖著,之前被燒傷的手磨出了鮮血,但是他始終沒有停下來,仍然堅持用手挖泥。天快亮的時候,雷鋒暈倒了,連長命令把他送下去休息,但是雷鋒只休息了一上午,就又去工地勞動了。經過7天7夜的連續(xù)奮戰(zhàn),洪水最終被馴服。在這場戰(zhàn)斗中,雷鋒表現出的不懼艱險、不畏困難、為人民利益奮不顧身的革命精神,受到了戰(zhàn)友們的一致表揚。
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雷鋒還助人為樂,無私奉獻,只要是對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一點一滴地奉獻,不求得到任何回報。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在部隊期間,有一個星期天,雷鋒肚子疼,他捂著肚子去衛(wèi)生連看病。從衛(wèi)生連回來的路上,經過一個建筑工地,雷鋒聽到廣播說磚快供應不上了,便立刻忘記了肚子疼,馬上跑進工地,推起一輛小車就干起來。他跑得飛快,一口氣推了十幾車,每一車都裝得滿滿的,臉上的汗順著脖子往下流,衣服也全都濕透了,但他一點兒都不覺得累。沒多久,磚供應不上的情況就得到了好轉。廣播員看到了雷鋒,問道:“同志,你是哪個部隊的?叫什么名字?我們要寫一篇廣播稿表揚你。”雷鋒卻說:“沒有什么,我就是這附近生產隊的。”說罷,推起小車就走。
生活中的雷鋒同樣也是處處發(fā)光發(fā)熱。有時候,看到戰(zhàn)友的衣服或被子破了,他就主動幫戰(zhàn)友縫補,看到戰(zhàn)友的衣服臟了,他就悄悄地洗干凈;有時候,他會主動拿起掃帚,把營房周圍,室內室外,打掃得干干凈凈;有時候,他還會鉆到伙房里,幫助炊事員洗白菜、切蘿卜……
雷鋒以服務人民為最大的幸福,以幫助人民為最大的快樂。他就是這樣,為人民做下一件又一件的好事,卻從不想獲得什么榮譽。他的高尚品德,不僅在部隊里流傳,就連在去出差的火車上,人們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1961年4月下旬,雷鋒乘火車到旅順去工作,這一天,車上的人很多,服務員忙得不可開交,雷鋒就起身當起了義務服務員。他從車廂找來掃帚,把整個車廂都掃了一遍,接著又開始擦玻璃,給旅客倒水,碰見找不到座位的老大娘就主動把自己的座位讓給老人。還有一次,雷鋒在車站換乘的時候,看見一群人圍著一個婦女,這個婦女急得滿頭大汗。雷鋒湊上前去,得知這個婦女把車票和錢都丟了。于是,雷鋒把她領到售票處,用自己的津貼費給她補買了一張車票。當被問及叫什么名字,是哪個部隊的,雷鋒笑了笑說:“我叫解放軍,住在中國。”還比如,在風雨中送老大娘回家,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雷鋒對自己嚴格要求,生活十分儉樸,從不亂花一分錢。但是,只要國家和人民需要他的時候,他就無私奉獻,不求回報,把自己勞動獲得的報酬,無償地捐獻給需要的人。
他勤儉節(jié)約,身上穿的都是打補丁的衣服,軍裝也是縫縫補補接著穿,襪子補了一層又一層,自己用的臉盆、漱口杯上面的搪瓷幾乎全掉光了,也舍不得買新的。為了節(jié)約物資,雷鋒用木板釘了一個“節(jié)約箱”,到附近工地幫忙干活兒時,就會把工地上的破銅廢鐵等撿回來放在里面?zhèn)溆谩5牵瑢液腿嗣瘢质执蠓健T谏闲W的時候,他就把自己參加土地改革時獲得的3.6畝耕地捐給荷葉壩小學,支持國家的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在團山湖農場工作的時候,為了響應望城縣團委提出的捐獻一臺拖拉機的號召,雷鋒捐獻12元,相當于他一個月的工資,成為全縣青少年中捐款最多的。在部隊里,當得知戰(zhàn)友的家里人治病需要錢的時候,他就以戰(zhàn)友的名義寄錢到家里。
在一個休息日,雷鋒上街去理發(fā)的時候,得知撫順市望花區(qū)和平人民公社成立了,大家都在慶祝。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意,雷鋒把自己在工廠和部隊攢下來的200元錢送到了人民公社。當時的200元錢不是一筆小數目,按照雷鋒在部隊每個月的津貼來算,即使1分錢不用,也要差不多3年才能攢夠。公社領導接受了雷鋒的好意,但不肯收雷鋒的錢,在雷鋒的執(zhí)意懇求之下,最終收了100元。過了不久,雷鋒從報紙上得知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地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又冒雨把剩下的100元寄到災區(qū)。有人對雷鋒的行為不理解,說他傻。但雷鋒認為,如果說這是“傻子”,那他心甘情愿做這樣的“傻子”。革命需要這樣的“傻子”,建設也需要這樣的“傻子”。
1962年8月,雷鋒指揮倒車時,遭遇意外,犧牲在了他熱愛的工作崗位上,年僅22歲。雷鋒因公殉職后,1963年1月7日,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就這樣,在短暫的一生中,雷鋒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事情,書寫著不平凡的人生,用他的青春和生命詮釋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他,是一名戰(zhàn)士,他,是人民的戰(zhàn)士。
雖然雷鋒同志離開我們已經58年了,但他卻永遠活在了人們的心中。他就像春風,吹遍了千家萬戶,吹到我們每個人的心里。
上一篇:殘且益堅,不墜為民之志
下一篇:沙澇堿的“克星”,老百姓的“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