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總是短暫的,成功終究要來
1832年,23歲的林肯失業了,不久他又準備要當政治家,可惜他競選州議員的舉動失敗了。接著,林肯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企業就倒閉了,并且他在此后的十余年間一直在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歷經磨難。
1838年,林肯覺得身體良好,于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還是失敗了。
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后終于當選了。之后,林肯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他又接連兩次失敗了。
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后,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終于,在1860年,他當選為美國總統,并以自己的杰出作為深深地影響了美國,成為“總統山”上的四位被人們銘記的總統之一。
在林肯的一生中,雖然他一次次地嘗試,又一次次地失敗,可是他卻始終沒有放棄自己,他不肯服輸。而他正因為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所以他一直都是自己生活的主宰。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困難,失敗總是在所難免的。如果一個人因為一兩次失敗而否定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獲得人生幸福的能力,那么他不是沒有勇氣面對失敗,而是近于愚蠢了。
一個人的聰明才智也許非常重要,可是努力和勇氣也是不能缺少的,甚至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俗話說“笨鳥先飛”,只要一個人擺正心態,即使遭遇挫折和失敗,那也只是暫時的。成功終究要來,幸福也終究會敲門。
愛因斯坦小時候被認為是很不聰明的孩子,他學會說話的時間比其他同齡孩子都要晚,尤其在他上中學的時候,有一天他的父親向他的中學老師詢問自己兒子的情況,他的老師竟這樣回答說:“您的兒子簡直太沒有用了,如果讓他做一個大街上的清潔工,恐怕都難以勝任。”這句話簡直要把愛因斯坦一家人的心都要傷透了。可是,愛因斯坦并沒有氣餒,他最終通過自己一生的不懈努力向世界證明了他那非凡的睿智。
托爾斯泰的例子也是這樣。他小時候也被認為是很不聰明的,而且還很懶惰。有人曾經這樣總結托爾斯泰三兄弟說:老大不僅很有理想而且想什么都可以做成,老二也很有理想但他不一定什么事都可以做成,老三(也就是托爾斯泰)什么事都不可能做成,因為他什么事都不會想。
托爾斯泰上學時候的成績很一般,到了大學以后,竟有多門功課不及格,尤其他的歷史也不及格,按照學校的規定,他要被留級。最終羞憤的托爾斯泰干脆以退學來回避這種難堪的局面。顯然,托爾斯泰是一個非常敏感、自尊心極強的青年,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他最終通過自己在生活中的磨煉和反思,從而堅定了自己心中的文學理想。后來,他又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證明他驚人的天才,尤其在歷史方面他也沒有落下來,他的名著《戰爭與和平》一書的結尾部分,就充分地展現出了他的歷史知識。
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就說:“不管如何失敗,都只不過是不斷茁壯發展過程中的一幕。”一位哲人也說過:“成功是由若干步驟組成的,人生低谷只是其中的某個步驟而已,如果由于它停止了前進的腳步,那將是非常愚蠢的。”因此,只要我們在失敗面前不氣餒,化痛苦為動力,化悲觀為樂觀,那么成功就在不遠處召喚和等待著我們。
當我們的人生處于低谷時,千萬不要一味沮喪,泯滅了生活中的所有幸福感。只要奮力向前,成功就一定會屬于我們。
哈佛人生箴言
畢業于哈佛大學的美國著名作家梭羅說:“盡管失敗和挫折等待著人們,一次次地奪走青春的容顏,但卻給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嚴,這是任何順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當我們遭遇失敗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想到:其實人生就像海浪一樣,它總會在高低起伏中前進;而一兩次的失敗不過是一種生命低谷的體驗,而隨之而來的必定是人生的高峰體驗。
上一篇:復雜即煩惱,簡單做人最好
下一篇:妥協也是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