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艱辛跋涉取經
法顯是晉代的一位高僧,他既是翻譯家,又是旅行家。他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家庭,3歲時父母便把他送進寺廟當童僧,20歲時正式受戒當了和尚,直到終年。
少年的法顯進了寺院,失去了上學的機會。他從小勤奮自學,虛心向有學問的老和尚求教,晚年又十分重視旅行實踐,因此很有知識。
那是公元399年,隨著佛教由印度東傳,在我國佛教界掀起了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熱潮。這時法顯已經65歲了,但他為了取經求法和參訪佛跡,不顧年老力衰,他決定同數名僧人結伴離開長安。
他們一行從長安出發,第二年才到達敦煌。經過了水流湍急的黃河,越過了高聳入云的祁連山,經過了約八千千米遠的白龍堆沙漠。在這些地方,上無飛鳥,下無走獸,望穿了眼睛,也休想找個安身之處,他們只能靠死人骨頭來辨別方向。
就在這樣的路上,他們整整走了17天,到達鄯善以后,迎接他們的是一片更大的沙漠,這就是世界聞名的被稱為“進去出不來”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又走了一個月零五天,他們才見到一片綠洲,到達古代西域的佛教重地新疆和田。
這時法顯已經67歲,從長安一道出發的旅伴,有的死于沙漠,有的半途折返,有的棄他去了。法顯是一位勇敢的旅行家,他沒有絲毫怯懦,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繼續前進。
在此后近十年的漫長歲月里,法顯不知疲倦地在東南亞次大陸的土地上奔波,足跡遍及后來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以及印度洋上的美麗島嶼斯里蘭卡等地。
法顯到處追蹤佛教發祥地的圣跡,他以旺盛的求知欲考察了印度等國的風土、人情和名勝古跡,更以虔誠的心情瞻仰了佛教勝地。但是,法顯總感到不滿足。
法顯到印度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取經,此時,這個目的還沒有達到。于是,他又來到印度巴特那,這里有當時印度最大的佛教寺院,藏有很多重要經律,還有不少深通佛理的高僧來講學。
法顯在這里住了三年,他刻苦學習梵書、梵語,抄錄經律,收集記錄了許多珍貴佛教經典。以后,他又順恒河東下,到達多摩利帝國。相傳釋迦牟尼曾來這里講學,佛教也很盛行。在這里,法顯又用了兩年時間,抄錄佛經并畫了一些佛像。
后來,法顯又到了斯里蘭卡,繼續尋求國內沒有的佛經。法顯78歲的時候,他回到了祖國,整理了14年的旅途見聞,翻譯了他所帶回的佛經,最后寫成了《佛國記》這一不朽著作。遠在1500多年前,在人類還缺乏地理知識、交通條件又極為落后的情況下,年過花甲的法顯,能完成這樣一個穿行亞洲大陸并經南洋海路回國的大旅行,真是為人敬服。
上一篇:模范婦女領袖向警予
下一篇:猴子掰玉米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