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聰明之人
與時俱進的人(適應變化的人);急流勇退的人;勇于放棄的人;難得糊涂的人。
狐貍式的聰明人,欺騙為生;鱷魚式的聰明人,假裝慈悲;鷹虎式的聰明人,藏巧用晦(鷹立似睡,虎行似病);鴿蛇式的聰明人,純真狡黠(鴿子溫順是表象,是麻痹小人的手段,最終目的還是要貫徹自己的原則。一半鴿子一半蛇的機智)。
鬼谷子的學生蘇秦、張儀功成名就時,他們去拜見老師。鬼谷子正襟危坐,面容嚴肅,告誡兩位得意的弟子從此要特別注意學會保全自己。據說后來鬼谷子還給他們寫了一封信,要他們見機而退。信中說:“二足下功名赫赫,但春華之秋,不得久茂。今二子好朝露之榮,忽長久之功;輕喬松之永延,貫一旦之浮爵。夫女愛不極席,男歡不畢輪,痛哉夫君。”結果,蘇秦不肯放下六國相印,極力主張六國聯合抗擊秦國,最終被敵人用離間計害死。張儀則站在秦國一邊,他吸收蘇秦連橫策略的絕妙之處,揚棄合縱策略的短處,使六國相繼被秦國所滅,但他自己卻沒有一個好歸宿,流亡到魏國,一年后死在那里。
古印度有一位國王要考考他的一位大臣是否聰明,他給這位大臣高矮、大小、胖瘦、色澤相同的三個小金人,叫他辨明三“人”的各自特點。這位大臣苦思冥想,心無旁顧,也不知所以。叫下邊人看,個個搔首語塞。一個年輕人聽說了,自告奮勇來辨認。他凝思片刻,要了三根稻草。他用第一根從小人左耳通入,從口中出來;用第二根通入小人右耳,從另一耳出來;用第三根通入小人之耳,草根深入肚中。然后他說:“第一個‘人’的嘴淺,聽到什么便說出去,不受人歡迎;第二個‘人’心不在焉,聽了什么這耳進那耳出,他始終生活平庸;第三個‘人’深沉、謹慎,聽進什么就藏在心中,不輕易表現自己,所以他容易成功。”年輕人話音未落,滿座為之叫絕。
臺灣學者曾仕強教授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中主講的《易經的奧秘》,對聰明人講了一段話,非常有哲理。他說:“《三國演義》里的楊修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是曹操手下的一個謀士。曹操最喜歡聰明的人,可是楊修在歷史上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例子,表面上看是曹操殺了他,實際上楊修是被自己的聰明一步一步逼上死路的。曹操是非殺楊修不可的,只是一直找不到理由而已。最后找到理由殺他的時候,楊修說自己早知道會有今天。可見他對自己的結局是很清楚的。一個聰明人,千萬不能把別人的心思完全都猜中,所有人站在你面前,都好像沒有穿衣服一樣,那他們不是很尷尬嗎?所以人要裝迷糊,這是有道理的。該裝迷糊的時候要裝迷糊,該很清楚的時候要很清楚,該認真的時候要認真,該馬馬虎虎的時候就要馬馬虎虎,但是我們現在都不能接受這樣的話。”
上一篇:窮人精神上的枷鎖
下一篇:自己是人生命運的真正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