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山川中尋找大愛與大美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山之永恒,水之流逝,山環水繞間,自有一處寧靜,有一處自然,有一處博大的胸懷,有一處通透的智慧,有一處悠然的情思,有一處閑適的靈感。古往今來,那些真正看透了人生與世界的智者,那些追求仁義的志士,莫不鐘情于山水,最后“托體同山阿”,化為塵土,與山水相融與共。
人們想象中,那神仙居住的仙府洞天,可不就是這最自然的山與最自然的水的組合嗎?
俗人卻拋棄了天地間最佳的住所,遷徙到遠離山水的地方,居住在用鋼筋水泥筑成的高樓大廈里。人們常常埋怨生活的枯燥乏味,埋怨生活無聊透頂。其實,生活完全可以是另一個樣子。只是人們長期把自己封閉在四四方方的空間里,上不接天露,下不接地氣,人的精神才變得日漸干枯、沉悶。
走出去,向著那有山有水的地方,向著生命最初誕生的地方,向著人類最初的家園。我們的祖先從山林里剛走出來時,他們中最聰明的人就想起了要回歸。
相傳,五千多年前,黃帝軒轅氏就曾攜容成子、浮丘公二人走出瓊樓瑤宮,去天地之間尋找最自然的所在。他們行走了很遠很遠的路途,在一處停下來歇腳。這個地方云蒸霞蔚、山奇石怪、天地靈秀、溫泉處處,仿若仙境。黃帝見了大喜,立即與二位大臣在山洞里住了下來。黃帝和大臣們駐足的地方,便是如今的黃山。黃帝和兩位臣子在山中采藥煉丹,日久天長,仙丹終于煉成,三人吞下仙丹,最后得道成仙,化身成了兩座山峰,得以與天地共存。
遙遠的傳說,對今人來說恰是一則寓言。所謂的煉丹求仙,是人們看透平常生活后,對生命更高境界的追求。人終有一死,而且比起大山大水來,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想要長生不老,唯一的辦法,就是回歸山林,淡然世外,讓生命與山水融為一體。
幾千年過去了,人們早已難覓黃帝的蹤跡,然而,他卻與黃山之山水融為一體,因而也有了永恒的生命。
懂得淡然世外,將生命融于山水者,可以長存;在生活中,懂得山言水語,能從天地山水中悟出道來的,是智者。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篇《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囊括了說不盡的人生哲理與智慧。《道德經》開篇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玄妙之句,其后便很快引出天地、萬物,繼而是草木、山水。譬如,“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所以能長生。”天地因為不變、無求而得以永恒,人生如能像天地一般,不強求非其不可之物,就能得以永恒。
又譬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水因為有不爭的品性,所以能流暢地行走,無人阻礙它;江河的位置越低,流水紛紛歸于它的懷抱,它擁有的反而越多。人的行為如能像流水,甘愿居于別人不愿意居的低處,就不會與人相爭,自己反而能抵達至高的境界。
又譬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水因為柔和堅韌,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它無所畏懼,能戰勝一切看似剛強的東西。人如果能像水,又有什么不能戰勝呢?
不禁讓人感慨,人太過驕傲自滿,常稱自己為天地萬物的主宰,殊不知,人的智慧與那草木、山水相比,相差甚遠。難怪對人生大徹大悟的老子,年老時仍騎著一頭牛,回歸山水中,于那天地間逍遙去了。因為,那里才是最自由的所在,是無窮智慧的源泉。
不同處的山水有著完全不同的姿態。如山,有雄壯的山,讓人想到奮發向上;有秀氣的山,讓人心境清幽,樂于平靜的生活;有靈氣的山,讓人忍不住追思生命與宇宙天地的奧義。那水,也有不同的姿態,如有寧靜深深的湖泊,讓人想起安靜含蓄的愛情;有淙淙溪流,讓人向往明快、簡約的生活;有奔騰咆哮最終入海的河流,讓人悟到人生辛苦奔波最終要走向的盡頭……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山與水,就像一面鏡子,懷著不同的心情去看,它會給你不同的啟示,給你不同的智慧。
山水有靈氣,暗藏著無窮智慧;山水也有情有義,你去尋它,它就陪你。與山水為友,另有一種生活的情調。
唐代詩人王維被后人稱為“詩佛”,他的詩中極富禪意,而他的禪意來自哪里?正來自他鐘愛的田園生活,來自他鐘情的山水之間。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淡然世外,獨與明月為友,互相陪伴;淡泊名利,心如竹林微風,無妨無礙,無比輕松自由。這樣的愜意,不懂得欣賞山水之幽,不懂得與山水、天地為友的人,是無福消受的。
山水可以寄情思,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道出了友人間的濃濃情意。
山水可以抒情懷,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道出心中無邊的落寞與寂寥。
山水可以明志。三國時期的“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只身獨居于竹林之中,平素打鐵度日,累了跳入自己筑起的小池中,與柳蔭一起浸泡山泉;閑了彈奏一曲古琴,《廣陵散》響起,竹枝搖晃,這是怎樣的一種超脫與飄逸。過這樣遺世獨立的生活,正是嵇康對世俗的藐視,表達了他“遠邁不群”的志向。
山水有時也是人們遠離喧囂與紛爭的避難所,是精神流亡者最后的家園。
伯夷和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是長子,叔齊是第三個兒子。孤竹國國君去世后,伯夷和叔齊為了互相推讓王位,紛紛出逃。他們聽說周文王是一個有德的人,就一起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來到周的都邑岐山。他們沒想到,那個時候周文王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繼承了王位,而且剛一繼位就向暴紂發起了戰爭。
伯夷和叔齊對周武王十分失望,他們認為,文王尸骨未寒,武王不先好好埋葬父親,卻要發動戰爭,是為不孝;作為商朝的臣子,武王要揮戈弒君,是為不仁。他們百般阻撓武王伐紂,當然沒有用。后來,伯夷和叔齊認為自己歸于西周是恥辱的,他們發誓不再吃西周的糧食,隱居首陽山,整天采薇而食。歷史告訴我們武王伐紂非常明智,但對伯夷和叔齊來說,只有無人的山水,才是一片凈土,不會玷污他們心中的仁義道德。
心靈感悟
有人遠離山水,去追求燈紅酒綠中的繁華與熱鬧;那些陷在浮華和喧鬧中的人,又急于擺脫俗世的喧囂,重回山水中,以尋求一份內心的平靜。這好比圍城內外,沒有好壞,進進出出,只是生命中必然經歷的一場折騰。
只是奉勸諸君,當你感到心中空虛,感情無所寄托,或看不到人生希望,感覺生命即將枯竭時,不妨走出那片狹小的空間,去山水中找一找智慧與靈感,找一找溫暖與希望。
上一篇:努力,是為了可以選擇
下一篇:吃虧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