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爾——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之一
米歇爾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哈特穆特·米歇爾(Hartman Michel)
出生年代:1948年-
職稱:德國化學家
國家:德國
個人情況:米歇爾的11歲時候,成了他家鄉那個流動圖書館的成員。1969年,被蒂賓根大學被錄取了。他在1972年至1973年間得到了這樣的一個機會,這時他認為,從事學術研究正是他追求的理想。1974年在蒂賓根大學考完試后,他在蒂賓根的迪特爾·奧斯蒂希特(Dieter Oesterhelt)實驗室做實驗,這也是生物化學課程的一部分。他在與沃爾特·斯托克尼斯合作過程中,迪特爾·奧斯蒂希特在鹽桿菌中發現了細菌視紫紅質,他后來提出可以將細菌視紫紅質當作彼得·米切爾化學滲透理論框架的質子泵。他又通過寫畢業論文的過程中,他描述了鹽桿菌ATP酶(腺苷三磷酸酶)活動的特點。1975年,他隨同迪特爾·奧斯蒂希特一起去了維爾茨堡。在一篇論文中,他把二磷酸腺苷和三磷酸鹽的細胞內水平與鹽桿菌細胞膜的電化學質子梯度聯系在了一起。在1977年,他由于有關嗜鹽桿菌獨特的光能量轉導系統的工作在伍茲堡大學獲得其博士學位,他們于1979年4月發現了第一個真正的三維細菌視紫紅質膜晶體。他1980年在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MRC)與理查德·亨德森呆了4個月的時間。從1987年起,米歇爾教授在德國馬普學會從事研究工作。他因在“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三維空間結構”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開創性成果,與羅伯特·胡伯爾、喬安·戴森霍費爾共同分享了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米歇爾教授在40歲時就獲得諾貝爾獎,是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之一。
米歇爾成功的故事——困境堅強
其實很簡單。生物化學課本中有一個定理被認為是不可能成立的,而我認為它是可能的,最終證明它成立。
——米歇爾
米歇爾出生在德國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中的一塊土地甚至不足以維持生活。在求學的道路上,他的家庭不能給予他更多的幫助。米歇爾自己也不知道一個人的成功是取決于基因還是早期的成長背景。但他仍然感激家庭執著地支持他求學,令他最終能進入科學圣殿。
女畫家梁丹豐女士曾經這樣說過:豁達的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面對困境,反而使她更加的堅強,不要為逆境所敗。在逆境里,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往上爬別再往下墜,人的本領往往是從艱難中鍛煉出來的,因為,困難往往不如你所想象的那樣不可排除。
米歇爾選擇了自己要走的道路。他告訴自己,無論前方會出現什么困難,必須設法獲取更多的知識。正是在這樣閱讀大量書籍的過程中,他對知識的興趣不斷地被激發出來。
當有人問米歇爾為什么選擇這個研究課題時,他這樣回答。“其實很簡單,生物化學課本中有一個定理被認為是不可能成立的,而我認為它是可能的,最終證明它成立。”為了證明當時的教科書上有個地方是錯誤的,米歇爾選擇了后來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方向。后來,他以自己為例告誡年輕學子,權威當然有他們的長處,但是不能太迷信權威?!皩δ贻p人最好的忠告是不給他們任何忠告,讓他們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泵仔獱栒f,他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和課題,如果學生按照他們自己的方法完成,他會更高興。正是由于米歇爾在結構生物學的研究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創造性的工作,特別是在細胞朊的結構、功能和運動機能的研究方面做出的重要貢獻,使他在1988年與另外兩位科學家一起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困難是人生的一所大學”,在這所大學里,我們能讓自己的羽翼逐漸豐滿,讓雙翅變得更加強健。只有這樣,我們在往高處飛翔時,才不會害怕那猛烈的暴風雨。讓我們來聽一聽高爾基先生的呼喊:“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教育啟迪
毋庸質疑,戰勝困境,走出困境的人往往是具備優良品質的人。生活中每個渴望成功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堅強地面對困難。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強化自己的內心信仰,從而培養自己的堅強,這是一種積極的特質。然而就像萬物都有相生相克的原理一樣,它也有傷害內心的一面。當你常常強化內心信仰的時候,依靠內心的力量來對抗困境的時候,必定會陷入孤獨。有時還會無法自拔。
血型、面貌、性格……這些是都可以遺傳的。但是堅強這種特質無法遺傳,無法傳授,它來自于內心的信仰。所以才有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說法,所以才有超越自己的說法。每次動搖的時候,面對的只有自己的內心,不是家人也不是朋友,更不是敵人。堅強來自內心,越是堅強越能在困境中給予你原發的力量,它是潛發的核動力,它能夠讓你堅強的走向成功之路。
上一篇:簡·丁伯根——經濟計量學之父
下一篇:維爾納——遺傳工程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