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忠的綠色人生
在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白龍江北岸,有一個叫柳樹梁的地方,梁上有600多畝樹林和一位老人有關,他叫李友忠,是武都區(qū)兩水鎮(zhèn)兩水村的普通農(nóng)民。
老人從1989年開始在柳樹梁種樹,一種就是20年。當?shù)厝罕娬f:“李老漢的頭發(fā)白了,可柳樹梁綠了。”
2009年的陽春三月,柳樹梁春意盎然,漫山遍野的松樹、油橄欖覆蓋著昔日的濯濯童山,成群的山雀鳴叫著飛來飛去,使山林充滿生機。
在一片油橄欖樹下面,70歲的李友忠老人正在澆水,他對人們說:“今年春天雨水少,現(xiàn)在氣溫回升又快,不多澆點水,樹的生長就會受影響。”
“這里原來是寸草不生的黃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條條小溝流下來,沖毀農(nóng)田,有時候直接影響村上群眾的生命安全。天晴的時候,遇上大風,滿山塵土飛揚。”李友忠回憶道。
當時,李友忠想栽樹,可是家里窮,連娃娃上學的錢都得東借西湊,哪來的錢買苗種樹?1989年,機會來了,他把辦磚瓦廠積累的1萬多元錢,沒拿去修房,而是承包了村后柳樹梁的一片荒山。
一開始,家里人都反對,村上不少人也覺得把辛辛苦苦積攢的錢全部投在山上不劃算。但李友忠還是想法說通了家里人。
為了提高樹苗的成活率,李友忠從種洋槐入手,用了1個多月,種植了30畝,可之后的5個多月里,當?shù)亟涤炅勘韧昶伲由蠜]有掌握造林技術,幾十畝樹苗沒有一棵成活。
李友忠沒有灰心。第二年春天,經(jīng)過多方咨詢,他開始在陡坡上大規(guī)模興修平臺。由于工程量大,李友忠動員全家老小一起上陣,還雇了20多名勞力,經(jīng)過3個月的時間,修出水平臺50余畝。他買來柑橘、側柏、松樹等樹苗進行栽植。
為了保苗,李友忠從5里之外的白龍江邊靠人背畜馱運水。在他的精心呵護下,當年秋天,大部分樹苗都扎根成活,看著綠油油的小樹林,李友忠心里樂開了花。
就這樣,每年春天,不管刮風下雨,李友忠都去栽樹,一棵、兩棵、三棵……直到天黑才收工。截至1999年春天,先后植樹500余畝。
也就是那年春季,在政府的號召下,武都區(qū)群眾開始大規(guī)模種植油橄欖。李友忠從村干部那里得知,兩水村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是油橄欖的最佳適生區(qū)。
他和家人商量后,決定將柳樹梁的2300畝荒山全部承包下來,大規(guī)模發(fā)展油橄欖。他通過向鎮(zhèn)上、村上申請,從區(qū)土地部門辦理了土地使用證,并和村上簽訂了50年荒山承包合同。
他的3個兒子、兒媳也被他執(zhí)著的精神所感動,都拿出各自的積蓄,用于支付人工費、水電費、樹苗費。
為使樹苗不被干死,那年夏天,他帶領3個兒子和民工到村頭打井,一干就是兩個多月,打到地下85米,最終沒有打出水來,直徑3米的一口井,一滴水都沒抽出來就變成了廢井,僅此一項花費資金就七八萬元。
面對尷尬的境況,李老漢一聲不吭,拿起鐵锨帶著兒子,在山上修建起了一個蓄水池,在山下修建了1500米的三級提灌,還把電通到了山上,當年秋天,白龍江的水被引到了山上。這個工程不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積蓄,還從信用社貸款10萬元。
“現(xiàn)在柳樹梁上的油橄欖已有100多畝,有些已開始掛果。這個樹種是我們武都人的驕傲,在我的帶動下,村上不少人家也開始種了,按大家的說法是‘生態(tài)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雙贏。’我已種了20年的樹,今后還要繼續(xù)擴大面積,我老得種不動了,就讓兒子、孫子去種,一輩一輩接著種下去,肯定能把荒山變成森林。”
上一篇:報恩的花寶華玉蘭
下一篇:楊善洲造一片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