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無所有”到“樣樣都有”
一個人無欲的時候,就是放棄了心中的雜念,就是清空了心靈中積存的枯枝敗葉。
世間有許多誘惑:榮譽、金錢、地位……但這些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最美好,快樂最可貴。我們要想活得瀟灑自在,要想過得幸福快樂,就必須做到:淡泊名利、割斷權與利的聯系;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輕松自在的美好時光,這樣就會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和愜意。否則,太看重權力地位,讓一生的快樂都陷在爭權奪利中,那就太不值得了。
名利心人人都有,要做到“無欲”很難,所以老子也只說“清心寡欲”,一個人能讓自己變得不那么貪婪,已經很了不起了。一個人能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境界就會高一些。如果不能淡泊名利,就容易急功近利,進而為了滿足心中的貪婪而不擇手段。
人格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它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一個人無欲的時候,就是放棄了心中的雜念,就是清空了心靈中積存的枯枝敗葉。清空了心靈,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生命的自由、獨立;清空了心靈,才能收獲未來的光榮與輝煌。
宋朝的雪竇禪師喜歡云游四方。這天,禪師在淮水旁遇到了曾會學士。曾會問道:“禪師,您要到哪里去?”雪竇回答說:“不一定,也許去往錢塘,也許會到天臺山那里去看看。”曾會建議道:“靈隱寺的住持和我交情甚篤,我給您寫封介紹信,您帶去交給他,他一定會好好招待您的。”于是雪竇禪師來到了靈隱寺,但他并沒有把曾會的介紹信拿出來,而是潛身于普通僧眾之中過了三年。
三年后,曾會奉令出巡浙江,便到靈隱寺去找雪竇禪師,但寺僧卻說并不知道這個人。曾會不信,便自己在一千多位僧眾中找來找去,終于找到了雪竇禪師。
曾會不解地問:“為什么您不去見住持而隱藏在這里呢?是我為您寫的介紹信丟了?”雪竇禪師微笑著回答道:“不敢不敢。我只是一個游方的云水僧,一無所有,所以我不會做您的郵差的!”說完拿出介紹信,原封不動地交給曾會,兩人相視而笑。曾會隨即將雪竇引薦給住持。后來,蘇州翠峰寺缺住持,靈隱寺住持就推薦雪竇去任職。在那里,雪竇終成一代名僧。
雪竇之所以成為一代名僧,和他高潔的品格密不可分。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
淡泊是一種心態,一種胸懷;寧靜是一種境界,一種品格。真正淡泊寧靜之人,皆能摒棄個人得失,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既有遠大的理想,又樂于奉獻的人,有寧靜與淡泊一路相伴,生命必然既輕松又充實。
人的欲望越大,就變得越貪婪,人生就越容易失控。一個人自由不自由,不在于生活中的隨心所欲,而在于能否保持一種精神上的自由。一顆淡泊名利的心,是解開心靈枷鎖的鑰匙。若能抱著一無所有的心態,那么人也會更容易滿足。
上一篇:人生何懼“歸零”
下一篇:從吃虧中收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