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還敢不敢再罵人
孩子咿呀學語的時候,有些事情特別好玩。他們學習語言只是簡單的模仿,有些詞語的意義不是一遍兩遍就能跟他們解釋得清楚的。
記得當初我跟孩子解釋“你”“我”這兩個詞的分別,就費了很大的工夫和時間。
孩子問奶奶:“你爸爸上班了?”
奶奶便告訴她:“你要說我爸爸。”
她就說:“我爸爸上班了?”
“對,這就對了。”
你要以為從此她便學會了這兩個詞的正確用法,那就錯了。接下來她還會沒完沒了問一些類似的問題。
她會問我:“你媽媽什么時候下班?”或者:“你奶奶去哪兒了?”
我便跟她解釋:“應該說我媽媽,我奶奶,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一邊手忙腳亂地比畫著,“我媽媽就是你媽媽,你奶奶呢,是我媽媽。”最后連我自己都亂了。沒想到,這么簡單的兩個詞,解釋起來會是那樣麻煩。
有一次,孩子媽媽帶孩子去她單位。
一位同事逗她玩,問她:“王鴻鯤是誰啊?”
她便告訴人家:“是你爸爸。”
那同事一下傻了眼,不過腦筋轉得夠快,馬上改變了問法:“他是誰的爸爸呀?”
“是王靜怡的爸爸。”小家伙回答。
好了,這次總算沒太吃虧,以后這樣的問題,人家再不敢問她了。
一天早上,我們家后面那座樓上有一家結婚的,又放鞭炮,又舉行婚慶典禮,很是熱鬧。奶奶抱小孫女到后陽臺往外張望:“瞧,寶寶,那是結婚的。”
“結婚是什么呀?”
“結婚就是嫁閨女。”
“嫁閨女是什么呀?”
“女孩大了都要到別人家去,給人做媳婦,這就叫嫁閨女。”
“為什么要到別人家,媽媽不要她了?”
最后,老太太舉手投降:“跟你解釋不清楚。”
孩子小的時候都少不了挨罵,我家的寶貝也是。在我們家,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專用的罵人語言,都是往孩子身上用的。
奶奶習慣說:“你奶奶腚!”
媽媽習慣說:“你娘腚!”
其實說來說去,罵的都是她們自己。
不過自從孩子漸漸學會說話,我們家那兩位年長的女士慢慢就不敢再罵人了。因為不管你罵小家伙什么,她都會立馬把同樣的話用到你身上。
她會嬉皮笑臉對她奶奶說:“你奶奶腚。”
也會張牙舞爪對她媽媽說:“你娘腚!”
娘兒倆都吃個啞巴虧,也只能裝作什么也沒聽見。小孩就是這樣,你反應平淡,她也會覺得沒趣,以后就不再繼續。可你要是反應越強烈,她越是沒完沒了。
其實一個從小學會罵人的孩子,并不是因為父母經常罵他。我不相信會有哪個做父母的能用惡毒的語言,面帶兇惡的表情來罵自己的孩子。所有的父母大概都罵過自己的孩子,不過那種罵不是咒罵,而是疼愛的另外一種表達。打是親罵是愛,我覺得這句極其滑稽的格言用在自己孩子身上還是比較合適的。對孩子來說,即使你罵他,他也能夠感覺到你對他的疼愛。因此,如果有一天他憤怒了,也絕對想不起來用你曾經罵他的語言去罵別人。
孩子學會罵人,確實也多半是跟父母學的。不過是當你罵別人的時候,他在一邊偷偷學的。比如,夫妻倆吵架,用惡毒的語言咒罵對方。要不就是你出門買菜,與賣菜的小販爭吵,恰好孩子就在身邊。聽見別人罵人,你的孩子不一定學,但是他要聽到你罵人,那是一定要學的。父母在孩子眼里是高大的,他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可以效仿的。這聽來是一個十分淺顯的道理。
上一篇:猴子跟人學事
下一篇:紅楓醉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