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真理,堅守原則
《論語》中,孔子說:“殷商有三位仁德的人。”其中,一位是紂王的兄長微子,后來他離開了朝廷;一位是紂王的叔父箕子,最后他變成了紂王的奴隸;還有一位是紂王的叔父比干,他以死勸諫紂王卻被其殺害。
這三個人憑什么被孔子說是“仁德之人”呢?
“微子去之”,是指微子離開朝廷,為什么要離開?因為商朝末年,紂王暴虐,殘害百姓而不守天道,并且不聽勸諫。微子是紂王的兄長,是家中的長子,他看到國家滅亡已是必然,為了宗廟不被毀,他無可奈何地帶著祖先靈位,離開了朝廷,投奔到周去了。這是微子對歷代祖先的“仁德之心”。
紂王的叔父箕子,在朝廷上擔任“三公”的重要職務,他多次勸諫紂王但毫無作用。因為他憂慮國家存亡,所以他既不能離開也不能輕易赴死,于是變成了紂王的奴隸。這是箕子對國家政治的“仁德之心”。
紂王的叔父比干,為了國家、百姓而以死勸諫紂王,卻被紂王殘忍地殺害。這是比干對百姓的“仁德之心”。
這三個人的行為,或為保宗廟,或為保國家,或為保民眾,雖然他們的所行所為不同,卻都可以稱得上是“仁德之人”。他們的人生價值體現在堅持正義、堅持原則上。因此,他們能夠流芳千古,被孔子以“仁”贊譽之。
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歷朝歷代都有這種敢于堅持真理與正義、堅守原則的“仁德之人”。
漢光武帝建立了東漢王朝以后,他知道老百姓對各地豪強爭奪地盤的戰爭早已恨透了,于是決心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例如,減輕捐稅,釋放奴婢,減少官差,他還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東漢初年,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漢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還須注意法令。不過,法令也只能管老百姓,要用其去約束皇親國戚,那就難了。
漢光武帝的大姐湖陽公主就依仗弟弟是皇帝,為人驕橫,不但她自己蠻橫無理、恣意妄為,連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
洛陽令董宣是一個“硬漢子”。他認為皇親國戚犯了法,應該與庶民同罪。
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兇殺了人,兇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來。董宣想將其繩之以法,但他不能進入公主府中去搜查,無奈之下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只等那個兇手出來。
有一天,湖陽公主坐著車馬外出,跟隨著她的正是那個殺人兇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了湖陽公主的馬車。
湖陽公主認為董宣觸犯了自己的尊嚴,沉下臉來說:“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攔阻我的車馬!”
董宣可沒有被她嚇到,他當面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顧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兇手捉住,當場就把他處決了。湖陽公主大怒,認為董宣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她趕到宮里,向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
光武帝聽了,十分惱怒,他立刻召董宣進宮,當著湖陽公主的面,吩咐內侍責打董宣,想替姐姐出氣。
董宣鎮靜地說:“先別打我,讓我把話說完,我情愿赴死。”
光武帝怒氣沖沖地說:“你還有什么可說的!”
董宣說:“陛下是一個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現在陛下任由公主放縱奴仆殺人,還能治理好天下嗎?”說罷,他用頭向柱子撞去。
光武帝連忙吩咐內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經撞得頭破血流了。
光武帝心知董宣說得有理,也自覺不該責打他。但是他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面子,還是要董宣給公主磕頭賠禮。內侍把他的頭使勁往下摁,可是董宣的雙手拼力撐住地,他直挺著脖子,就是不肯低頭。
那名內侍知道光武帝其實并不想治董宣的罪,可又得給皇帝找個“臺階”下,就大聲地說:“回陛下的話,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
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說:“把這個‘硬脖子’攆出去!”
湖陽公主見光武帝這么輕易就放了董宣,心里很不滿,對光武帝說:“陛下從前做平民的時候,還收留過逃亡的人和犯了死罪的人,官吏都不敢上咱們家來搜查。你現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對付不了一個小小的洛陽令?”
光武帝說:“正因為我做了天子,才不能再像當平民的時候那么做事了。”
結果,光武帝不但沒治董宣的罪,還賞給他三十萬錢,獎勵他執法嚴明。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說起來簡單,其實是很難做到的,董宣敢于堅持這一點,可見其人格的高尚,而像光武帝一樣能夠容忍“硬脖子”下屬的領袖也是比較英明、有遠見的人。如果人都能堅持原則,維護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社會也會清明許多。
生活中,堅守原則、弘揚正氣,是共建公正、有序、和諧社會的基礎。
上一篇:君子應以“義”為上,見“義”而為
下一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