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小學生在自己的作文《我的媽媽》中寫道:
小時候,我非常喜歡我的媽媽,也很愛和她說話。那時候媽媽說到做到,她要求我做完功課再看電視,她也不看電視,輔導我做完作業,然后大家一起看電視。她愛看書,還把書上的故事講給我聽,媽媽棒極了!
可是,自從她當上老板以后,她就慢慢變了,我越來越不喜歡她了。她只知道嚴格要求我,卻不嚴格要求自己。她教我不要說臟話,可我卻經常聽到她用臟話罵別人;她要我認真學習、好好讀書,可她自己卻只知道逛街、打麻將。我再沒見過她看書,有時我不懂的問題問她,她總是一問三不知。
有一次,我對她說:“媽媽,為什么你要我做的,你自己卻做不好啊?”她一聽就火了,上來狠狠地揪住我的耳朵:“真是反了,倒教訓起老媽來了,看我不揍你!”
我為有這樣的媽媽而感到苦惱,我真的不想理她了。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你只知道要求孩子,而自己卻不嚴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你的威信、你說話的分量,就會在孩子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以至于孩子會不屑與你進行溝通。
一位媽媽發現孩子的作業寫得特別潦草,就非常生氣,一氣之下,她把孩子的作業本撕掉,說道:“說了你幾次了,你怎么就不長記性呢?作業還寫這么亂,你給我重寫!”孩子拿著撕碎的作業本,很是生氣,哭著說道:“我就不給你好好寫,愛撕你就撕,看你能撕多少。”生氣歸生氣,但明天的作業還得交啊,孩子心里憋著一口氣,寫得還不如上次好。媽媽見了,大怒:“我的話你怎么就是不聽?”媽媽剛想把作業又給撕掉,可一看表,已經10點多了,重寫已經不可能了,只好就這樣了事。
而另一位媽媽發現孩子作業寫得很糟糕時,雖然也很生氣,但她卻克制住了自己不滿的情緒。她知道,孩子不是不能寫好,而是態度不認真。于是,她就對孩子說:“孩子,你今天的作業怎么寫得這樣潦草?這樣寫老師會認不出來的,你最好重寫。我知道,讓你寫,你是不大情愿的。可為什么我還要堅持讓你重寫呢?因為媽媽相信你能寫好,寫第二遍肯定會比第一遍寫得快,而且會好得多。媽媽絕對相信你!”
孩子一聽媽媽的話,再看看自己寫的字,就對媽媽說:“媽媽,我再重寫一遍。這次我一定認真寫。”寫完后,他讓媽媽看自己寫的作業,媽媽認真看過后,高興地說:“我兒子的作業寫得真工整,一定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后來,這個孩子的作業一直寫得很好,每天媽媽都會表揚他,他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同樣是要求孩子重新寫作業,前一位媽媽采用了訓斥、強制的辦法,給孩子的是壓力,跟孩子無法好好溝通;而后一位媽媽給孩子的是信任、鼓勵,給孩子的是動力,讓孩子欣然接受,其結果是不同的。
有些媽媽喜歡大聲訓斥孩子,其實,這種做法往往是教育者無能的表現,不僅收效微,甚至會適得其反。如果出現問題時,父母不能做到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又怎能要求孩子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我們在外工作壓力大,下班回家還要應付孩子的瑣事,有時情緒控制不好,一時失去耐性,就會發脾氣。如果你真的想發脾氣,盡量在孩子看不見的地方“發泄”。在家庭中,親子關系既是一種受法律保護的血緣關系,又是一種靠情感維系的親情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應該“有話好好說”,善于溝通,是一種善意的對話和商量,是化解各種人際矛盾的唯一途徑。
想改善孩子與人的溝通能力,以下的七種行為家長要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脾氣;對孩子期望過高;把子女與他人進行比較;重視學習成績,忽視對孩子待人處世能力的培養;認定孩子才能有限;只知事急求援,不會早做安排;懲罰孩子。
父母要從自己做起,及時地發現孩子的優點,適時適度表現出真心欣賞的態度,輔之以一些贊美式和感謝式的語言,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知道,對別人給予的關心和幫助,要及時表示謝意;對別人取得的成績,要及時表示贊美和祝賀。在和孩子交流時,要學會傾聽,會傾聽的孩子也一定善解人意。要知道,日常生活中送給孩子最好的贊美,其實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她(他)所說的每一句話,爸爸媽媽都在認真傾聽。要讓孩子能傾聽,爸爸媽媽首先就得能傾聽。也就是在孩子說話時,要做出認真傾聽的“動作語言”——身體微微前傾,靠近和平視孩子,切忌居高臨下。同時,要會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情,集中精力面對孩子,打開眼睛這道“心靈的窗戶”,專注地看著孩子,真誠自然地用眼睛表示對孩子話語的濃厚興趣。另外,與孩子交流時,千萬不要忘記臉上掛著微笑。發自內心的微笑,最能打動人,最能讓人感受到熱情。
上一篇:不要欺騙孩子,否則,他也將學會欺騙
下一篇:和孩子一起關心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