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靠爭執(zhí)解決問題
在人際交往中,真正贏得勝利的方法不是爭論。在同與你對立的人打交道時,爭論是最不可取的,甚至連最不露痕跡的爭論也要不得。如果你老是與別人抬杠、反駁,即使偶爾獲得勝利,卻永遠也得不到對方的好評。
一次,小趙買了一輛新車,卻在四個月以內出現了三次故障。他多次與經理談話、講理、指責他,都沒有使問題得到滿意的解決。
后來,他干脆來到汽車展售室,要求見見他們的老板。來到老板的辦公室后,他先是簡單地做了一下自我介紹,然后向他說明自己之所以在他的公司買車的原因——車子的價格很公道,服務也很好。老板聽了小趙的話后,滿意地微笑了起來。然后小趙又詳細說明了自己與他的保養(yǎng)場之間的問題,并且進一步向老板指出:“我想你一定極為關心可能有損你良好商譽的事情。”
老板感謝對方把這件事情告訴他,并且向小趙保證問題一定會獲得解決。他不但親自去過問了這件事情,而且還在小趙車子送修的時候,把自己的車子借給他用。
仁厚、友善及稱贊比任何粗暴的方式更易改變別人的心意。因此,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從友善開始,盡量避免與別人發(fā)生直接的爭論,這將使你的處世藝術進一步提高。
一次,一位老板為了一筆不該征收的稅款,和稅務人員整整爭論了一個小時,那位工作人員堅持不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老板決定不再同他理論,而改變了一個話題。他說:“比起其他要你處理的重要的事情來,這件事實在不足掛齒。我也研究過稅務問題,但那是書本上的死知識,你的知識卻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有時,我也真想有份像你這樣的工作。”這下,工作人員在椅子上伸直了身子,開始和他談自己的工作,態(tài)度慢慢地友善了起來。三天后,老板收到了他的電話,說是那筆所得稅決定不征了。
這位工作人員要的是一種被尊重與重視的感覺。對方越和他爭論,他就越要強調自己職務上的權威。一旦承認了他的權威,爭論就自然偃旗息鼓了。反之,如果免于爭論,而以一種他喜歡的、寬松的方式對待他,他同樣也會變成一位有寬容之心的人。
這就是人性,更是人際。所以,要是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你就不要去理會他們,更不要當面去與其爭奪利益。當你堅持要與他扯平的時候,你傷害自己的比傷到那人的更多……因為,化解難題的關鍵不是爭辯,而是有理有據的“讓步”,或是暫時的“服軟”,具體怎么個讓法,讓到哪一種程度,這就要看對方的接受程度與你的承受能力了。
例如,你在一家公司是核心員工,但是老板給你的薪水卻很低,為此你與老板多次理論,希望老板給你漲薪水。這時,你不要一味地去爭取,而要首先考慮這樣一些問題。
如果老板不給你漲薪水,確定自己讓步的最大可能性是什么?
如果愿意留下來干,該怎樣讓步?
如果不愿留下來,又該怎樣讓步?
你提出這些要求后,老板對你的要求是什么?
只有先設計好這些問題,并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再去據理力爭,才能比一味地要求漲薪水更有益于問題的解決。每個人都希望付出最少的代價獲得最大限度的回報,這是理想主義。但理想與現實生活這兩者協調得很好的例子實在少見,往往是付出了卻未見得回報。所以,就這樣的問題,你要做好讓步的準備,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做出更大的貢獻;等待更好的機會。
要想做一個有所作為的人,那么就不要過多地在私人爭執(zhí)上耗費精力。比如,在跟別人正誤參半的問題上,你要多讓步一點;如果你確實是對的,就少讓步一點。總之,要建立和諧的人際,貴在知人性。與貪婪、世故的人交往,就不要想著如何從這些人身上獲得利益;與正直、老實的人交往,也不要想著如何去占他人的便宜。與不同的人交往,重要的是先把握住他們的心理特點,讓他們以一種他們自己認可的,同時你也容易接受的方式建立交際關系,這也是方圓人生的處世之道。
上一篇:有利用價值的要多深交
下一篇:永遠保持向上的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