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避免有的事用力不夠,有的事用力過猛
任某公司行政經理的一位新加坡女士,發給全體員工這樣一封電子郵件:
“親愛的全體員工,廚房冰箱里擺放的餅干被拆了封,并少了一半。請各位注意,冰箱里擺的是私人餅干。供員工下午茶時間食用的餅干擺放在茶具柜的右下側。謝謝合作。”
老實說,這樣一封郵件夾在一堆語速匆匆、公事公辦的商務郵件中,備感親切,緊張的神經可以略作休憩,似乎聞到下午茶的香氣。但是然后就讓人覺得不是滋味:公司里中國員工占絕大多數,有誰會閑來無事,“偷”吃那幾塊私人餅干呢?
其實同類的事還有很多。她還發過這樣的郵件:會議室里的幻燈片投影機哪去了?冰箱里有個三明治已經腐爛了,散發著不愉悅的氣味,請主人速來處理,等等。
如果這些小郵件還顯得乖巧可愛,那每天早上她虎著臉站在門口監督打卡時的樣子可就不敢恭維了。做業務,加班是家常便飯,整夜不歸也算正常,最痛苦的是第二天早上9點還要準時跑來打卡。當然,你可以申請加班,但是要填表,交老板批,再送交新加坡女士。完成這個程序,大概至少提前一天申請。既然這么煩瑣,一般人就想,還是算了吧,自認倒霉。
最有趣的是,在餅干被竊的第二天,那個“偷”餅干的賊居然自首了。自首者在回復中懺悔道:“我不知道冰箱里的餅干是私人餅干。昨天早上沒吃早飯,不小心吃了一半,抱歉。”是中國公司的大老板。
不久,新加坡女士離開了公司。
那些在職場上辦事效率高,深得上司賞識信任的成功人士都很清楚這樣一點:工作需要分清主次,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把寶貴的時間用在最有“生產力”的地方,而不是整天糾纏在餅干和打卡上。
其實,仔細想一想就會覺得,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秘訣,但是大部分人在實際工作中卻會忽略這樣一個原則。他們總是會本末倒置,先做較不重要的,卻擱置了最重要的,或者根本就混在一起,不知從何做起。
在如今越來越復雜與緊湊的工作步調中,我們每天面對著大大小小、紛繁復雜的事情,如何分清主次,把時間用在最有價值的地方呢?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兩個判斷標準:
首先,明白你必須做什么。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這件事是否必須做,二是這件事是否必須由我做。在北美公司工作的人,第一件要學習的企業文化就是“時間就是效率”。一個在加拿大留學的中國學生在博客里寫道:“在加拿大,從小朋友,到退休的老人,幾乎人手一本小冊子,我叫它schedule(日程表)。這種小冊子是按年發行的,每天一本,還兼具有通信錄和賬本等多種用途。在中國也有很多人用這個,但更多的人還是用自己的大腦來安排工作,或是有什么要緊的事情就隨手寫在一張紙上而已。”在北美的大小書店里,各種各樣的schedule琳瑯滿目地被擺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供購買者根據自己的喜好而隨意挑選。
一個人對于當天或者是目前要做的事情必須有一個主次分工:對于必須是自己去做的事情,要優先提上日程;而對于非做不可,但并非一定要自己去做的事情,可以委派別人去做,自己只負責督促即可。
其次,知道什么能帶來最高的回報。
巴萊托定律告訴我們:應該用80%的時間做能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而用20%的時間做其他事情。
所謂“最高回報”的事情,是指符合“目標要求”或自己比別人效率高的事情。最高回報的地方,也就是最有生產力的地方。這要求人們必須辯證地看待“勤奮”。雖然說“業精于勤荒于嬉”,但是對于“勤”,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容和要求。過去,人們將“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孜孜不倦精神視為勤奮的標準,但在快節奏高效率的信息時代,勤奮則需要新的定義,社會只承認有效勞動。勤要勤在點子上(最有生產力的地方),這就是當今時代“勤”的特點。
前些年,日本大多數企業家還把下班后加班加點的人視為最好的員工,如今卻不一定了。他們認為一個員工靠加班加點來完成工作,說明他很可能不具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的能力,工作效率低下。
再次,還要找到什么可以帶給自己最大的滿足感。
最高回報的事情,并非都能給自己最大的滿足感,均衡,才有和諧滿足。因此,無論地位如何,都要把時間分配到令人滿足和快樂的事情上,這樣,工作才是有趣的,而且能保持對工作的熱情。
通過以上“三層過濾”,事情的輕重緩急很清楚了,然后,以事情的重要程度分出先后順序,并堅持按這個原則去做。不久后,就會發現堅持按照這個原則去做事已不再令人厭煩,因為,此時你已把按照事件的重要程度做事當成了一種習慣。而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旦養成了主次分明的好習慣,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工作節奏不再像以前那樣紊亂,效率也不再像以前那樣低下了。
過來人的點撥
只要能把事情按照主次分別排列出來,并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做事,就可以提高時間利用率。
上一篇:進入公司“主流社會”
下一篇:Say No是不必放棄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