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越少,幸福越多
據說,上帝在創造蜈蚣之初,并沒有給它腳,但是,它的爬行速度像蛇一樣快。有一天,蜈蚣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一些動物都長著腳,而且跑得比自己快得多。它心里很不爽,又羨慕又嫉妒地說:“哼!腳那么多,自然跑得快。”
于是,蜈蚣向上帝禱告:“上帝啊,請賜予我腳吧,最好比其他動物都要多。”上帝應允了這個請求,他將一大堆的腳放在蜈蚣面前,讓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將那些腳抓起來,一只一只地粘到自己身上,從頭一直粘到尾。最后,實在沒有地方可粘了,它只得依依不舍地作罷。
蜈蚣覺得自己此刻幸福無比,看著滿是腳的軀體,它心中暗自竊喜:“現在,我能如同火箭一般地飛出去了!”然而,等跑起來之后,它才發覺自己難以控制這些腳,那些腳噼里啪啦地各走各的。只有全神貫注的情況下,它才能使一大堆腳順利地往前走。如此一來,它反而走得更慢了。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像蜈蚣這樣貪婪的人。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有了金銀他還會埋怨沒有珠寶,當了大將他還會埋怨沒有封侯。一批又一批的貪婪者,前赴后繼地將自己綁在欲望的戰車上,即使氣喘吁吁也不愿歇一歇。工作、責任、人際、金錢等等,幾乎占據了現代人全部的空間和時間。
其實,很多人都是欲望的奴隸,他們所看、所想的都是自己“失去的”或“沒有的”,根本無法靜下心來檢查自己“已有的”或“曾經擁有的”。所以,他們注定一生為欲望而奔波忙碌。
相信你也有這樣的經歷,本來想得到更多的東西,結果卻失去了現在所擁有的。人生之所以會的沮喪,就是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日復一日地奔波勞碌,總是幻想著填平心中的欲望,可是,那些欲望卻像是反方向的溝壑,越想填平就下陷得越深。
年輕的時候,艾莎也是一個貪心的女孩。她什么都要最好的,費盡心力想抓住每一個機會。有一段時間,她同時負責l3個廣播節目,每天都是連軸轉。她調侃自己:“簡直累得像一條狗!”
任何事情都是雙向的,所謂“有一利必有一弊”,事業越做越大,壓力也隨之越來越大。后來,艾莎終于發覺,擁有更多、更大并不能帶來同等的樂趣,甚至只有沉重的負擔感。隨著欲望越來越多,艾莎的內心越來越靜不下來,她都好長時間沒有笑過了。
1995年,“災難”接踵而至,她獨資經營的公司陷入困境,交往了7年的男友提出分手……面對一連串的打擊,艾莎陷入極度沮喪之中,她甚至有過結束自己的生命的念頭。后來,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艾莎,她突然茅塞頓開,“我以前想要的東西太多了,想得到越多失去的往往也就越多。如果不想得到那么多的東西,自己也能更輕松一些。”艾莎放棄了亂七八糟的想法,誰知在短短半個月之內,她接連做成兩筆很大的業務,瀕臨倒閉的公司又動了起來,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經歷這一番挫折后,艾莎體悟到什么叫“人生無常”。即使費盡了力氣去強求,勉強得到想要的,最后也未必留得住。如果能夠真正放開,不再強求,反而能擁有更大的能量。艾莎懂得了“放棄”。為了讓生活更簡單,她謝絕一切應酬,并離開原來一百五十平方米的大房子。現在,她像剛創業是那樣,以公司為家,一個人住進十平米不到的空間里;不必要的家當全被淘汰了,她只留下一張床、一張小茶幾,還有兩只可愛的狗兒。
在舍棄了那些不必要的欲望之后,艾莎覺得自己離幸福更近了,她現在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她對朋友說:“原來一個人需要的東西那么有限,許多附加的東西只能增加不必要負擔而已。”
每個人都有欲望,都想擁有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一生衣食無憂,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將這種欲望擴大化,將其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會在無形中成為欲望的奴隸。
在欲望的驅使下,為了權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為了向往的一切,我們不得不削尖了腦袋向里鉆。我們之所以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卻一直沒有滿足感,就是因為在我們眼中,別人的生活比我們更富足,別人的權力比我們更大。而此時,我們別無出路,只有硬著頭皮向前沖,在無奈中透支自己的體力、精力與生命。
問問自己,這樣的生活幸福嗎?被欲望壓得呼吸都困難,怎么能不精疲力竭呢?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么目標是非實現不可的,又有什么東西值得用寶貴的生命來交換?適當地壓縮一下欲望的口袋吧,別再讓那些不必要的貪念支配你的人生,讓你不經意地錯過了一站又一站的幸福。
也許,我們這時代的人都太“精明”了。你看,不管是待人還是處事,很少有人會檢討自己的缺點,被記得的只有“對方的不是”和“自己的欲求”。結果,由于每個人的心態都彼此相克,所以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如愿以償。相反,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如果都能少想一點“對方的不是”和“自己的欲求”,愿意花點時間檢討自己、改善自己,那么,人與人之間就會產生良性的互補作用,大家也會更快樂一些。
我相信,沒有人不希望重新回到過去那種不那么功利的社會,然而,歷史不會重演。因此,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應該學會給自己的“欲望口袋”放氣,避免那些無謂的貪念引爆災難的炸彈,這樣才能尋到久違的幸福。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孫子和祖父去林子里去抓野雞。祖父把捕獵機給孫子,然后自己去更遠的地方抓野雞。捕獵機就像一只箱子,有一根木棍給支起來,木棍上系著的一條繩子,一直接到隱蔽的灌木叢中,孫子在那里等候即可。野雞一旦看到撒下的玉米粒,就會一路啄食,并進入箱子,這時,只要一拉繩子就能抓住野雞。
孫子剛支好箱子,就飛過來一群野雞,一共有9只。可能是餓得太久了,不一會兒就有6只野雞上鉤了。孫子準備拉繩子,可轉念一想,另外3只說不定也會進去,再等一下吧。過了一會兒,不僅那3只沒有進箱子,反而有3只從箱子里走出來了。
孫子很后悔,心想,就算再有一只走進去就拉繩子。接著,又有2只從里面走出來。如果趕緊拉繩子,還可以套住1只。但是,孫子對失去的好運心有不甘,心里覺得,一定還會有些野雞要進去的,所以,他一直沒有拉繩子。
結果,最后那1只也離開了箱子,孫子空手而歸。
欲望無止境往往表現為貪婪,而貪婪的人永不知足。其實,永不知足也是一種病,其病因多是對權力、地位、金錢之類的執著。如果任由這其發展下去,就是貪得無厭,貪得無厭者終將自我爆炸、自我毀滅。故事中捕野雞的孫子,就是因為過于貪婪,總覺得應該得到更多的野雞,所以連本可以擁有的也失掉了。
人生短短數十年,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真的沒有必要物欲太強,過于看重身外之物。俗話說“身外物,不奢戀”,它不僅是超越世俗的大智慧,還是放眼未來的豁達胸襟。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他遇事就能想得開、放得下,也能活得輕松、過得自在。
快樂更多體現在過程中。且不論成敗得失,只要在過程中有歡樂喜悅,那就足夠了。不管失而復得、得而復失,還是幻想破滅、空歡喜一場,都不過是快樂的過渡和轉化。哲學家科迪說:“一個人生活上的快樂,應該盡可能不依賴于那些外來事物。”羅馬政治學家及哲學家塞尼說:“如果一直感到不滿足,那么,就算你擁有了整個世界,也會覺得痛苦。”
能活在這個世上,本身就是一種幸福,難道物質的享受比這更重要嗎?貪心不足蛇吞象,那些什么都想得到的人,最后往往什么都得不到,甚至連已經擁有的也可能會失去。而那些平淡對待自己生活的人,反而有可能得到意外地驚喜。“得之無喜色,失之無悔色”,這就是幸福者的秘訣。
或許你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可你不一定不幸福。或許你的財富不是很多,那只是一些看似普通的東西,但是,只要懂得知足長樂,你就不會陷入欲望的深淵,你就會發現幸福的所在。
上一篇:條件不成熟,很多時候是放棄的借口
下一篇:永遠不要在職場上透露你的真實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