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快樂的下一站
有很多途徑可以讓我們獲得快樂,如一頓美味佳肴、一件漂亮衣服、一場美妙的音樂會、一本好書、一次約會……很多事情都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感覺,但是,獲得快樂是否等于獲得幸福呢?
毫無疑問,快樂與幸福之間有著很緊密的聯系,甚至有人認為快樂就是幸福。一般來說,一個從不感到快樂的人肯定不會幸福,但是,快樂與幸福之間也不是相等的關系。在看了一部好電影之后,我們雖極有可能因此而感到快樂,但卻不太可能因此而感到幸福。一個人在事業上獲得了成功,工作會給他帶來一定的快樂,但是,如果家庭生活方面不和諧的話,他可能就不會有幸福的感覺。
幸福表現為一種狀態,是一種長期的感覺,而快樂通常是短暫的。很多時候,人們都會體驗到只持續幾分鐘,甚至只有幾秒種的快樂,如球隊的一次進球,會讓球迷感到快樂,但如果比分很快被對手扳平并反超,那球迷的心情就會從快樂變成不快樂。但是,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如果一個人的心情從幸福到不幸福之間來回變化,那豈不會讓人覺得很奇怪。
這么說來,幸福與快樂之間的關系應該跟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差不多,幸福應該由很多不同的快樂構成一般情況下,假如一個人在大多數時間里都覺得快樂,那他就有幸福的感覺。讓自己感到快樂很重要,因為快樂的下一站可能就是幸福。
由于每一種快樂所持續的時間都不會太長,所以幸福的人往往會享有多種來源不同的快樂。除了快樂的數量會影響幸福之外,快樂的種類也有一定的影響。快樂的來源不同,對幸福的貢獻也大小不一。有一些快樂特別重要,沒有它就不可能會感到幸福,而另一些則相對不太重要。
如何通過快樂獲得幸福呢?吃好吃的東西、穿漂亮的衣服、看美麗的風景、聽美妙的音樂、跟白馬王子相愛、為自己喜歡的事業奮斗……對幸福的追求一種極大的動力,它促使我們不停地去工作、去探險、去賺錢,去做一切我們認為可以帶來幸福的事。
從古至今,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幸福感的追求。這是為什么呢?在人腦的深處有一片特殊區域,叫做“伏隔核”區域,它是大腦的興奮區和快感中樞。當一個人遇到喜歡的人或好吃的東西時,伏隔核就會釋放出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而多巴胺的作用就是,傳遞亢奮和歡愉的信息,讓人感到“快樂”。
本·沙哈爾很喜歡給人講“蒂姆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追求多巴胺的影子。
在很小的時候,蒂姆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墒?,自打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便開始了。父母和老師總在耳邊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取得好成績,只有這樣,長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跟他說,學校是一個可以讓人快樂的地方,學習是一件可以令人開心的事情。由于害怕考試不理想,擔心作文寫跑題,蒂姆被焦慮和壓力所困擾。他一天到晚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的時刻。而他的精神寄托,則是每年的兩個假期。
漸漸地,蒂姆認同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他非常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地學習。因為成績優秀,父母和老師都夸獎他,同學們也羨慕他。高中的時候,蒂姆已經深信不疑:犧牲現在的享樂,是為了將來得到幸福;沒有現在的痛苦,就不會有以后的收獲。當壓力大到沒有辦法承受時,他就安慰自己:等上了大學,一切都會好起來。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蒂姆激動得流下男兒淚。他大大松了一口氣:現在,終于可以開心地享受了??蓻]過幾天,熟悉的焦慮再一次卷土重來。他擔心自己,怕在跟大學同學的競爭中不能取勝。如果不將他們打敗,他怕自己將來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大學4年,蒂姆日復一日地奔忙著,努力為自己的履歷表增光添彩。他組建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選修對以后更有幫助的課程,然而,這一切都不是出于興趣,而是因為這些科目能保證他取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聘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對自己說,這次終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墒牵芸炀透杏X到,這份每天需要工作12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了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什么,努力工作是應該的。這樣,以后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有機會更快地升職。當然,他有時也會感到很開心,像加薪、拿到獎金或升職的時候。但這些滿足感,持續的時間都很短,一般很快就會消退。
經過上千個日夜的打拼,蒂姆終于成了公司的合伙人。他曾那么渴望這一天的到來,可是,當這一天就在眼前時,他并沒有覺得多快樂。后來,蒂姆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一輩子都用不完的存款,那他依舊不快樂。
身邊的所有人,都將他當做成功的典型。朋友都拿他當偶像,用他的例子來教育自己的小孩??墒堑倌纺??由于沒有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將注意力集中到了眼下,希望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的神經,從而獲得短暫的快感。
蒂姆盡可能延長每一個假期,他喜歡躺在陽光下的海灘閉目養神,而且一呆就是幾個鐘頭。他認為,享受著毫無目的的人生應該會快樂,所以他強迫自己不去擔心明天的事。剛開始,他確實快活極了,但沒多久,他又開始厭倦這樣的生活。
“忙碌奔波型”不能讓自己快樂,“享樂主義型”也不能令自己開心,由于實在找不到出路,蒂姆干脆向命運投降,聽天由命。但是,他的孩子們該怎么生活呢?他該引導他們走怎樣的人生呢?蒂姆一直為此痛苦不已。
為了獲得大量的多巴胺,人們不停地追求金錢、美食、美景、美女,以期能獲得更多的幸福感。但是,多巴胺每次釋放的量只有一點點,而且,如果某種幸福刺激頻率過多過久的話,大腦就會停止釋放多巴胺。這時,我們就無法再從中獲得幸福感了,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膩了”。
毒品之所以會讓人著迷,就是因為它直接作用于大腦中的伏隔核區,使大腦持續、大量地釋放多巴胺,從而令人體產生非正常的、極大的幸福感。吸食毒品之后,大腦中就會出現直線距離,多巴胺的傳遞距離也會因此而大大縮短,這就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幸福感。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所獲得的幸福感是平時的好幾倍。但是,吸食毒品不過是讓大腦產生多巴胺的一種簡單途徑,跟在電源插座上用螺絲刀連接兩個電極差不多,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起作用,能產生大量的光和熱,但保險絲很容易壞掉。
在電影《猜火車》中,一個吸毒者曾這樣形容吸毒帶來的快感,他說:“吸毒所帶來的快感,是性高潮快感的一千倍!”跟吸毒相比,就連性高潮的那一刻的歡愉都遜色太多!這就是毒品的可怕之處,它不僅徹底改變了多巴胺的分泌,而且還改變了大腦的幸福機制。生活中的那些點點滴滴的幸福,怎么能滿足胃口如此大的吸毒者呢?
吸毒者不會對這個世界有任何好奇心,也不會尋求新的體驗,更不會對美食、工作或性感興趣。他們只想做一件事,從毒品中找到那種極致的幸福感,為此,吸毒者不得不一直增加毒品吸食的劑量和次數,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吸煙也是這個道理。
我們控制多巴胺,還是讓多巴胺控制我們。你快樂嗎?你擁有幸福的多巴胺嗎?人們常說:“平平淡淡才是真?!庇H愛的朋友,快樂里我們并不遠,而幸福就在快樂的下一站,不要讓什么牽絆了你的腳步,向快樂出發吧?
其實,幸福的多巴胺就在生活的每一個瞬間,像跟朋友聊天、聽美妙的音樂、讀一本好書、吃一塊巧克力、跟愛人共進午餐、獨自發一會兒呆……它們都能讓我們大腦中的多巴胺洶涌而出,關鍵是你有一個什么樣的心態,愿不愿意去感受快樂的存在,愿不愿意掌握幸福的主動權。
上一篇:幸福是什么?
下一篇:幸福的家庭是“經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