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真理的身上往往布滿傷痕。
而換位思考則是人類在經過長期的博弈,付出了血與淚的代價后才總結出來的黃金法則。
所以,請牢記并遵循之。
培養自己的同理心
所謂同理心,就是一種將心比心的推論。“發生在別人身上的苦難,也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這種強烈的共鳴,可以使一個人體驗到別人的苦與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同理心的一種表現。
同理心飽含著溫度與關懷,是一個人人格健康和成熟的社會化標志。擁有同理心,也就擁有了理解他人、體諒他人的處事方式和能力。如此,你不僅可以準確知道對方想表達的意思,還能更深入地把握對方隱含的弦外之音,從而讓你與他人溝通的時候更加順暢。
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孩子逛商場。可孩子總是哭鬧不停,讓母親非常惱怒。她覺得這個商場有那么多美麗的商品可看,孩子怎么還是無理取鬧呢?被孩子哭煩了,她甚至氣憤地蹲下身去,想打孩子一頓。然而就在這時,她忽然震驚地發現,孩子哭鬧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因為當她蹲下和孩子一般高時,她看到了孩子眼中看到的景象。在孩子眼里,商場并非琳瑯滿目、多姿多彩,入目所及的,全是不停移動的腿和臀部……
與人相處時,我們應培養自己的同理心,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別人的立場、觀點,明白別人這樣做或那樣做的理由。否則,可能產生偏激、錯誤的看法,在指責別人、抱怨別人中惡化人際關系。
小張的妻子剛失業了,他心情非常低落。走進辦公室時,恰好看到同事吳飛正甜蜜蜜地挨個邀請別人參加他下個月的婚禮。別人都很高興地答應了,并送上了祝福,可輪到小張時,他卻冷冰冰地說:“不去!”大家都覺得小張不通情理,吳飛則理解地說:“沒事,他可能心情不好吧!”小張覺得吳飛非常大度,能理解自己,所以很羞愧,就講明了原因。吳飛安慰了他一陣子,并告訴他自己有個朋友剛開了個公司,可以讓小張的妻子去應聘看看。
同理心可以消除人際交往中的誤會,避免眾多個人心理上的不良投射和誤讀,既不會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也不會拿自己的問題去困擾別人。正如上例中,如果吳飛在處理小張的拒絕時不懂得運用同理心,而是以為他看不起自己,從而和他吵起來,那事情就糟糕了。同理心讓吳飛贏得了小張的感激和尊重,也化解了一場尷尬和可能的沖突。若我們能堅持以同理心待人,就會發現一個充滿更多愛與色彩的世界。
在美國,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個小男孩,小小年紀就被查出患了癌癥。不得已,他只好暫別課堂,住院治療。一連串的檢查與治療,讓小男孩苦不堪言。由于不斷地使用化學針劑治療,他身上的癌細胞得到了控制,但強烈的副作用導致小男孩的頭發大量掉落,直到禿頭。
出院的日子一天天接近了,小男孩除了欣喜之外,更覺得擔憂——自己成了禿頭,別的同學會不會嘲笑自己?他覺得很自卑,也怕自己光禿禿的腦袋嚇壞同學們。
回校那天,他坐在輪椅上,由母親推著,忐忑不安地來到教室。然而看到教室內的一張張笑臉,他和母親都愣住了,驚喜得發不出聲音來。他們看到了什么?只見全班同學全都理了光頭,連老師也不例外。他們一起站起,鼓掌歡迎小男孩回來。小男孩大叫一聲,一把扯去假發,沖進了同學們當中。
同理心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思維等與對方建立聯系,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加強溝通、增進理解。同理心既是一種深層次的理解,也是一種無聲的關愛。當別人陷入困境時,我們應用同理心送去一份同情和愛護,從而讓我們的世界更加充滿人情味,更加美麗。
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
換位思考其實和同理心在本質要求上是一樣,都是要求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美國玫琳凱化妝品公司創始人玫琳凱,曾參加過一堂銷售培訓課。當時講課的是一位很有名望的銷售明星,玫琳凱非常崇拜他,渴望和他握一下手。
課程結束后,玫琳凱擠在涌動的人群中,足足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才得到和他說幾句話的機會。然而那個銷售明星似乎比較累了,根本沒有正眼看她,而是越過她的肩膀向后望,看看后面排的隊伍還有多長。在握住玫琳凱的手時,他也非常敷衍。一個多小時的等候竟換來這種結果,玫琳凱覺得受到了傷害。
后來,玫琳凱也成了名人,有了公開演講的機會;也有許多人在她演講結束后排成長隊,等著與她握手。每當這時,玫琳凱總是非常認真、耐心地對待每個人,哪怕再勞累也不會敷衍別人。因為她記得那次令她受傷的握手,所以每次握住別人的手時,她總能打起精神,面帶微笑,認真地注視著對方的眼睛。
人生活在這社會中,需要不斷和別人打交道,所以不能只考慮自己而忽視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代溝、夫妻朋友之間的分歧、上級下屬之間的矛盾,都是因為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替對方著想造成的。因為不了解對方的立場、感受,所以我們無法對別人的行為作出正確的理解和回應。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多一點這樣的“好奇心”,就會減少很多誤會,讓生活更加快樂。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站在后面,不斷地嘮叨:“慢些,火太大了,油放多了。”妻子被指揮得手忙腳亂,把丈夫推出廚房說:“你出去,我知道怎樣炒菜。”
丈夫平靜地對妻子說:“我知道你會炒菜,但你知道嗎?當我開車時,你在我旁邊指手畫腳,我也是你現在的感覺……”
學會體諒他人很容易,但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理解他人、感受他人,就需要高度的同理心了。如果只從自己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世界上那些不如意的事情隨時都可能成為引發矛盾的導火線。為什么老板要求這么嚴格?為什么媽媽那么啰唆?為什么他會拒絕我的好心?如果你接下來的推理不再以自己為中心,把對方當做主語繼續說下去,你會發現原來別人有難言之隱,有良苦用心……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社會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擁有同理心,懂得換位思考,我們心態才會豁然開朗,我們才能在真誠的寬容下,善待別人也善待自己。
上一篇:把熱情當成一種習慣
下一篇:敢于嘗試,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