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為人,只求無愧于心
哲人告訴我們,善良是一種本能。因此,我們每個人,待人處世,都要心存善意。行善并不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是為了讓心更為快樂安然。
一位智者曾經(jīng)說過:善良是一種遠見,一種自信,一種精神,一種智慧,一種以逸待勞的沉穩(wěn),一種快樂與達觀……只要我們本性是善良的,我們的心情就會像藍天一樣清爽,像山泉一樣清純!因此,生活中的每個人,在其一生中,無論走到什么樣的人生高度,都不要將“善心”拋棄,這樣,無論你走得多遠,也不會迷失本性,你獲得的也是一份內心的安寧。
生活中的人們,當遇到需要幫助的人的時候,你是否愿意停下來為他們想想辦法?或許在不經(jīng)意間,受幫助的不僅是別人,而且有你自己——愛加上智慧原來是能夠產(chǎn)生奇跡的。其實任何一次助人行為,都是完善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機會,怎能不出于自愿?一個人若想真正做到內心無私地對他人付出,首先就必須具備善心。
普林斯頓大學校友、亞馬遜CEO(首席執(zhí)行官)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在2010年學士畢業(yè)典禮上發(fā)表演講:
……
我聽過一個有關吸煙的廣告。我記不得細節(jié)了,但是廣告大意是說,每吸一口香煙會減少幾分鐘的壽命,大概是兩分鐘。無論如何,我決定為祖母做個算術。我估測了祖母每天要吸幾支香煙,每支香煙要吸幾口等,心滿意足地得出了一個合理的數(shù)字。接著,我捅了捅坐在車前面的祖母的頭,又拍了拍她的肩膀,驕傲地宣稱,“每天吸兩分鐘的煙,你就少活9年!”
我清晰地記得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而那是我意料之外的。我本期待著我的小聰明和算術技巧能贏得掌聲,但那并沒有發(fā)生。相反,我的祖母哭泣起來。我的祖父之前一直在默默開車,他把車停在了路邊,走下車來,打開了車門,等著我跟他下車。我惹麻煩了嗎?我的祖父是一個智慧而安靜的人。他從來沒有對我說過嚴厲的話,難道這會是第一次?還是他會讓我回到車上跟祖母道歉?我以前從未遇到過這種狀況,因而也無從知曉會有什么后果發(fā)生。我們在房車旁停下來。祖父注視著我,沉默片刻,輕輕地、平靜地說:“杰夫,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
的確,天賦得來很容易——畢竟它們與生俱來。而選擇則頗為不易,如果聰明難,那么善良更難。而做一個善良的聰明人,或做一個聰明的善良人,更是難乎其難。早在1946年,胡適在北大開學典禮上就說過:“我送諸君八個字,這是與朱子同時代的哲學家、文學家呂祖謙說的,‘善未易明,理未易察’。”
哲人說,善良是愛開出的花。善良是心地純潔、沒有惡意,是看到別人需要幫助時毫不猶豫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對于高尚的人來說,他們的品性中蘊藏著一種最柔軟但同時又最有力量的情愫——善良。
當然,為他人付出并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付諸實踐的。平素人們都說德行,何為德?何為行?德是個人的高尚情操,是先天品賦,但并非所有的人生下來就具備好的品性,故需要后天扎扎實實地修養(yǎng),也就是行,所以德需要行,才能為善,否則,德就是一個空洞的東西,未能為善的德只能是偽善。行是行為,善是無私,行為的無私就是行善,積德是行善的必然結果,與對方?jīng)]有關系,利于別人的行為與思想就是善!
另外,我們在為他人付出時,不要總想著回報,也不要因為沒有回報或回報甚少而不對他人付出。因為愿意付出的人,不求回報也是富有的。為他人付出,可以使人在精神上產(chǎn)生愉悅和快樂。實際上你在做好事或有益的工作時,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聚精會神全身心地投入。此時此刻腦海里會排除雜念和私欲,心靈會得到錘煉和凈化。長期如此,當然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品性修養(yǎng)。
為他人付出要從生活細節(jié)中開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諸葛亮《誡子書》中提到?jīng)_動和暴躁未能稱為德。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愿意為他人付出的人,從來都被認為是正直的、善良的。當我們懷著一顆真誠之心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時,我們收獲的也是真誠與善良,當然,還會有濃濃的愛!
上一篇:唯有樂觀和自信,才能支撐我們熬過人生的坎坷
下一篇:喜歡自己,用最真實的面貌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