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
有一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馬特,他經常做一些讓人們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經常受到大人們的批評。馬特感到非常的傷心、沮喪,所以慢慢地養成了不愿與人交流、經常抱怨的習慣。

一天放學,馬特一個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這時,迎面走來了一位花甲老人,老人的錢包掉了,馬特將它撿起來還給了老人。老人看到馬特將自己的錢包還給了自己,但卻一句話都沒有說就走掉了,所以感到很疑惑,于是老人快走了幾步追上了馬特,對他說道:“孩子,謝謝你將錢包還給了我。”“不客氣。”馬特笑著回答到。看到馬特并不是太愛說話,老人接著問道:“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怎么看起來這么不高興呢?”馬特聽到終于有人關心他了,于是將所有的事情都告訴了老人:“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學校,不管我做什么,大人們都說我做得不對,總是批評我。但是我并不認為我做錯了什么,為什么他們總是看我不順眼呢?”老人聽了馬特的話,于是將他帶到了一個小河邊,讓他用杯子裝一杯河水,之后將一把鹽放進了杯里,他讓馬特嘗一嘗是什么味道,馬特嘗了一下就吐了出來,“太苦了。”老人笑著又將一把鹽撒到了河水里,又讓馬特嘗一嘗河水,馬特又嘗了嘗說道:“沒有苦味了。”
馬特迷惑地看著老人,老人對馬特說道:“孩子,同樣是一把鹽,放到一杯水中就會感到苦澀不堪,但是放到一整條河水中,就不會感到那么苦澀了。這就像有人批評你的時候,如果你能擁有更廣闊一點的胸襟,就不會感到那么難以接受了,不是嗎?”聽到了老人的勸說,馬特一下子好受多了。
完美男孩標簽 以人為鏡
俗話說得好,“聽人勸,吃飽飯”,只有能夠容得下別人的意見,接受得了不同的想法的人才能迅速地成長,有所成就。唐太宗李世民能夠取得“貞觀之治”如此大的成就,這與他的宰相魏征的直言勸諫有很大的關系。盡管有時魏征的話與唐太宗的意思相悖,但是他還是會虛心接受。魏征死后,唐太宗曾感慨地說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人生道理ABC
A.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B.越是沒有重量的東西漂浮得越厲害。
C.把自己的錯誤公之于眾的人,是在拋棄錯誤;把自己的錯誤瞞在心里的人,則將貽誤一生。
上一篇:眼神是最好的交流
下一篇:虛榮和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