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之間,彰顯你的從容大氣
一時的后退是為了更長遠的進步,是為了更廣闊的擁有。我們只有進退得宜,才能真正獲得心靈的自由與從容。
一個成熟人士應(yīng)擁有怎樣的從容呢?只知獲取和收受的人看起來從容,但這樣的從容只是小從容,因為他們關(guān)心的只是眼前的得失,而不懂得長遠發(fā)展,更不懂得知進退才能有所斬獲。
只有知進退,才有機會獲得;只有進退得宜,才能實現(xiàn)進步。“退一步海闊天空”說的便是有退才有進的人生道理。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懂得這個道理,并清楚如何用這樣的道理來指引自己,才能從容地度過一生。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當我們發(fā)現(xiàn)前方的道路一片渺茫時,不妨后退一步,直至能清楚地看到前行的道路,并且能從容而勇敢地沿著道路不斷邁進。邵逸夫正是在進退間從容地帶領(lǐng)邵氏電影走向國際。
邵氏電影首次在影展獲獎是1958年的《貂蟬》,當時邵逸夫初到香港,他不但注重提升制作水準,更全力策劃影片發(fā)行及宣傳推廣,參加影展則是塑造品牌、傳播美譽、增加賣埠的最佳手段。亞洲影展一度成為邵氏、國泰爭強斗勝的戰(zhàn)場,后來因國泰老板參加金馬影展時墜機身亡,國泰影業(yè)制作自此一蹶不振,邵氏遂獨領(lǐng)風(fēng)騷。
除了繼續(xù)在亞洲影展稱霸,邵逸夫亦積極進取,謀求東南亞之外的榮譽,譬如參展歐洲三大電影節(jié)。但是,因為邵氏參加國際影展的影片皆為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韻味的古裝片,歐美影人觀眾卻認為日本電影更具東方色彩,更愿意把影展大獎頒給黑澤明、小津安二郎之流,相比之下,當年的邵氏或香港電影真的很難出頭,若說影展揚威,真的僅限東南亞。
在發(fā)動影展攻勢失利之后,邵逸夫急流勇退,選擇了另一策略——加強業(yè)務(wù)合作,聯(lián)合攝制跨國電影,希望先通過合拍的形式進軍國外。提起邵氏影片風(fēng)靡歐美的成功案例,很多影迷都會想起《天下第一拳》曾躋身當年北美十大賣座影片。另外,邵逸夫曾與美國電影公司合作,投資拍攝《銀翼殺手》、《地球浩劫》等好萊塢巨片,還代理不少西方影片在亞洲地區(qū)的發(fā)行和市場推廣,進軍國際市場的步伐也算雄健。
邵逸夫的從容之處在于他不僅懂電影,且進退得宜,重視中國傳統(tǒng)。回首百年,邵氏家族能在影視業(yè)領(lǐng)域獨領(lǐng)風(fēng)騷半個世紀,絕非僥幸。
進退得宜,彰顯從容和智慧,退卻不一定是懦夫的行為,它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決心;進退得宜,方能明得失,知好歹,學(xué)會進退間的取舍,是一種理性與睿智,也是一種清醒與從容。
吳儀是共和國歷史上第三位女副總理,三度位列美國《福布斯》世界百強女性風(fēng)云榜前三名,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宣布正式卸任,淡出政治舞臺。她憑借一身正氣和睿智,干出了一番令人民滿意的業(yè)績,而這些業(yè)績都是在風(fēng)口浪尖上獲得的。無論是擔(dān)綱中美貿(mào)易談判,還是帶領(lǐng)醫(yī)務(wù)人員抗擊“非典”,無論是深入農(nóng)村考察,還是傾聽基層代表發(fā)言,她都是那么從容不迫,銳意進取,親民愛民。
在一次考察血吸蟲病防治情況時,吳儀剛下到基層就被官員們圍住,前呼后擁的。心里裝著老百姓的吳儀見狀高聲喊道:“干部們給我退下去,農(nóng)民朋友們走上來。”這是一個多么感人的聲音和舉動,與人民的魚水深情溢于言表。
2007年12月24日,吳儀在北京出席中國國際商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時,中國貿(mào)促會會長邀請其退休后擔(dān)任該會名譽會長。吳儀雙手抱拳,深深施禮:“我將在明年‘兩會’后完全退休。我這個退休叫‘裸退’,在我給中央的報告中明確表態(tài),無論是官方的、半官方的,還是群眾性團體,都不再擔(dān)任任何職務(wù),希望你們完全把我忘記!”多么精彩的“裸退”宣言,多么發(fā)人深省的退休告白,多么讓人銘刻的心聲。在當今官場,相當多的人嘴上說退休,心里卻還盤算著如何再謀取一份“利益在先”的“官職”,哪怕是“顧問”“會長”“董事長”甚至是名義職銜也不嫌棄的情況下,吳儀“裸退”,為進退得宜提供了典范,實在難能可貴。
進退得宜,需要智慧,需要勇氣,更需要大氣。吳儀的“裸退”無疑是開了先河,也給那些將要退休或者已經(jīng)退休的官員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求進取,想當官,就要忠實地履行職責(zé),為人民貢獻智慧和力量;欲退去,就要回到老百姓中間,不要再貪戀權(quán)、位、利,免得有腐敗之嫌。
吳儀的從容、大氣、進退得宜,堪稱為官之人的楷模。吳儀“裸退”了,但是,她的業(yè)績、她的精神、她的聲音、她的從容將會繼續(xù)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
王安石的《雨過偶書》說:“誰似浮云知進退,才成霖雨便歸山。”要知進退,便要像浮云一樣:人們需要雨的時候,便降下甘霖;下過雨后,就立即歸山。人也是如此,進退得宜在于對自己和形勢的清醒認識,進是對機遇的準確把握,趨利而動,是一種積極的進取精神;退是對客觀條件的清楚認識,避害而行,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我們每一個人,從幼稚到成熟都需要一個蛻變的過程,如同蠶蛹要完全蛻去身上厚重的軀殼才能成為振翅高飛、絢麗迷人的花蝴蝶。如果蠶蛹舍不得放棄身上的厚殼,那就不會有后來的絢麗和自由。同樣,如果我們不懂得舍棄與退步,那么只能禁錮于眼前的利益,寸步難行,只有進退得宜,我們才能贏得最終的幸福和成功!
上一篇:運動,讓你的身體永遠輕盈
下一篇:逆向思考,成功不止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