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的批判,無法定義你的好壞
我們在一生中要作出無數個決定,大到婚戀、擇業,小到購物、出行。但無論做哪一件事情,我們都免不了要咨詢他人的意見,抑或是被他人所評議,而這些外部環境灌輸給我們的觀念,通常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行為。
索伯格教授是史學界的專家,編撰過很多書籍,成果斐然。學生們都希望老師能夠寫一本回憶錄,把歷經的風雨講給更多的人聽。索伯格教授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本回憶錄,學生幫他聯系了一名知名出版社的編輯。編輯很感興趣,花了一周的時間通讀了全稿后,聯系了索伯格教授,表示他們愿意出版這本書,只是有些地方需要做一些改動。
索伯格教授聽聞回復后,表示自己最近很忙,但會盡快修改稿子,寄回出版社。可是,兩三個月的時間過去了,編輯一直沒有收到索伯格教授的修改稿,詢問之后得到的回答是索伯格最近很忙。無奈之下,那位編輯只好委托當時聯系他的那位學生,請求他去問問教授實情。
學生前往老師家拜訪,在老師的書房里,他一眼就看到了放在書架最高層的那本厚厚的書稿。書稿的表面已經落了一層灰,看來老師已經打算把它束之高閣了。學生委婉地詢問稿件修改的進展,索伯格教授說:“再等等吧,我還沒有想好。萬一改得不如出版社的意,我寧愿不出版了?!?/p>
學生瞬間就明白了老師的想法。原來,是編輯對文稿的改動意見讓索伯格教授產生了焦慮和怯意。他雖然編撰了一輩子的書,但因為之前都是其他人的創作,其質量跟他沒有絕對的關系??蛇@一次是自己的回憶錄,他開始擔憂外界的評價了。
這樣的情況很常見,特別是當我們準備做一項重要的決定,或是投入到某項事業中時,我們腦海里最先閃現的,就是怕別人的閑話。這時,內心的焦慮就會讓我們產生逃避和拖延的傾向,甚至會想:“我能做好嗎?”“別人都不曾這樣做,我可以嗎?”“我的出身如此卑微,會不會被人看不起?”當這些念頭涌上來時,整個世界頃刻間似乎都成了我們的敵人,周圍都是嘲笑和譏諷的聲音,仿佛所有人都在用尺子衡量我們。
這是很多人都會犯的錯誤,也是普遍存在的消極的心理狀態。雖說他人的評價有時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但這并不代表所有的評價都是正確的,更不意味著我們要全盤接受這些評價,并將其中那些否定我們的、懷疑我們的話視為真理或預言。
美國知名女演員索尼婭·斯米茨年少時曾被班里的一個女生嘲笑長得丑,跑步的姿勢難看,為此她還在父親跟前大哭了一場。父親聽完后笑了,并沒有安慰她說“你很漂亮,跑步的姿勢也很好看”,而是說“我能夠得著家里的天花板”。
索尼婭·斯米茨不解,她想不到父親怎么會把話題扯到天花板上,更何況天花板足足有4米高,父親不可能夠得著。望著她疑惑的表情,父親問:“你不相信,是嗎?”索尼婭·斯米茨點點頭。父親接著說:“這就對了!所以,你也不要相信那個女孩子說的話,因為不是每個人說的話都是事實。”
不管旁人對我們做出什么樣的評價,那都僅僅是他們的主觀理解。他們只是從自身的感受出發,而不會試圖去了解事情的本質,更不會站在我們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無法強求別人從客觀、公正的角度來評價任何事情,但我們能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這樣告訴自己:所有的評價都跟我所做的事情的實際價值無關,別人的評價不會讓我的價值降低,真正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是否讓自己的生命得到了綻放。
或許,我們都該謹記馬克·鮑爾萊因的忠告:“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于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別人說什么,都只是他們內心的狀態,而無法定義我們的好壞。
上一篇:堅持自己,成大事者無不有大志
下一篇:學會把朋友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