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別沒完沒了嗎
——別總是喋喋不休地嘮叨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孩子總是孩子,需要我們家長的呵護,尤其是處于心智尚未成熟的童年時期,一個不小心,孩子就可能學習成績下滑,或者結(jié)交一些不良朋友等,因此,多半我們都會對孩子的一舉一動相當敏感,總是擔心他們這個弄不好,那個不好的。為此,我們總是嘮叨喋喋不休地嘮叨,久而久之,不僅讓孩子不耐煩,更讓孩子出現(xiàn)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情況。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案例:
一天,在某兒童咨詢中心,一位媽媽焦急地談到自己孩子的情況:“老師在上面講課,他根本就不聽,回來一問學了啥,不知道!平時吃飯喊他,也是十遍八遍地喊,就跟聽不見一樣,這馬上要上小學了,可怎么弄?”這位媽媽之所以來咨詢,是因為她懷疑孩子智力有問題,所以想給孩子測測智商。
這位媽媽說,因為他們夫妻平時經(jīng)常出差,所以孩子從出生后一直是家里的爺爺奶奶帶,奶奶平時說話比較嘮叨,也比較溺愛孩子,所以孩子很頑皮,不聽話。
因為馬上就要上小學了,才把孩子接回家,擔心孩子小學跟不上,就給他報了個暑期的幼小銜接班,可是,上了一個暑假,感覺沒學到什么。老師說上課的時候,孩子老是不注意聽講,經(jīng)常老師在前面講,他在下面小動作不斷,總是不集中注意力。
“不只是在學校,就連平時在家吃飯,喊了好多次喊不動。你說他聽力有問題吧,要是感興趣的事兒,小聲說他也能聽見。”
咨詢中心的老師在與孩子進行了簡單的交流和觀察后認為,這個孩子的問題可能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存在注意力缺陷,這種情況或與孩子的生長環(huán)境有關(guān)。
這位媽媽還是不放心,并堅持做了智商測試,結(jié)果表明孩子的智商確實沒問題,而事實上,孩子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可能是因為長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老人又比較嘮叨,就像人們長時間處于噪音的環(huán)境中,會自然屏蔽,所以,孩子習慣性地會屏蔽掉家長給他的指令。
其實,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這樣的情況不少,這樣的孩子通常注意力不集中,上幼兒園的時候,不是很明顯,到了小學的時候會很快顯現(xiàn)出來,最明顯就是學習成績差。
對于這種情況,我們父母要從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加以矯正,通過游戲、講故事等活動加強孩子的視覺統(tǒng)合能力、聽覺統(tǒng)合能力及注意力訓練。
其實作為父母應(yīng)該相信孩子,給孩子獨立的空間。有的時候孩子的一些行為,父母不認同,但只要不是原則上的錯誤,不如讓孩子自己去碰碰釘子。
的確,父母本來應(yīng)是孩子最愿意傾訴衷腸的對象,但不少父母往往把關(guān)心當成了嘮叨,甚至招來孩子的厭煩。雖然兒童也渴望傾訴、渴望理解,但他們更需要父母施以正確的溝通方式,那么,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避免對孩子嘮叨呢?
1.少說話,善于察言觀色
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孩子的關(guān)心不一定全部要通過語言,我們不妨學會察言觀色,從一些小細節(jié)上發(fā)現(xiàn)孩子細微的變化。
另外,即使與孩子交流,我們也要對孩子的反應(yīng)敏感些。孩子對談話內(nèi)容感興趣時,可將話題引向深入,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有厭煩情緒,就應(yīng)立即停止,或轉(zhuǎn)移話題,以免前功盡棄。另外,即使找到交流的話題,也應(yīng)力求談話簡短有趣、目的明確,切忌啰唆,以免造成切入點選擇準確,但交流效果不佳的情況。
2.用“小紙條”代替你的嘮叨
溝通不一定是“用嘴說”,用小紙條也是不錯的方法。
小杰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他的母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他的父親就身兼母職,獨自撫養(yǎng)小杰,但父親因為經(jīng)常出差,出門前總會在冰箱上留一個便條:“里面有一杯牛奶,三個西紅柿,請不要忘記吃水果。”在寫字臺上留張條:“請注意坐姿,別忘了做眼保健操等。”
多年以后,小杰考上了大學,父親為他整理東西時,竟然發(fā)現(xiàn)他把這些紙條全揭下來并完整地夾在書本中。父親的眼睛一下子濕潤了——原來孩子的情感之門始終是向自己敞開的,對自己的關(guān)愛也始終珍藏在心底。
3.關(guān)心孩子不一定非得詢問學習狀況
《錢江晚報》曾經(jīng)發(fā)表過一個有關(guān)調(diào)查,結(jié)論是:“在與孩子溝通的問題上,家長指導(dǎo)孩子學習的占70%,這就是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孩子的成才應(yīng)該是全方位的,只抓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全面發(fā)展是極易產(chǎn)生負面的“蝴蝶效應(yīng)”。這些,是對任何年齡階段的孩子實施家庭教育過程中都應(yīng)該避免的。
為此,作為父母,我們?nèi)粝牒秃⒆訙贤ǎ托枰嚓P(guān)注孩子除了學習外的其他方面。如果你的兒子是個球迷,那么,你可以默默幫孩子搜集一些信息,孩子在感激后自然愿意與你一起討論球技、賽事等;如果你的孩子愛唱歌,你可以在節(jié)假日為孩子買一張演唱會門票,相信你的孩子一定倍受感動,因為他的父母很貼心、明事理。
這種類型的交流是“潤物細無聲”式的,它沒有居高臨下的威迫感,極具親和力,孩子也容易打開心扉,接受與父母的交流。
當然,讓孩子打開心扉,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方法遠不止這些。但總的原則是:一定要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在真正地關(guān)心他,并且是從心底里關(guān)心的那種。
上一篇:美好人生,從自我控制開始
下一篇:自信,是女人最耀眼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