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讀書: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季羨林先生一生都在讀書、研究學問,并且取得了許多成就。他涉獵的書籍繁多且雜,經、史、子、集各類書籍都曾讀過,就連《施公案》一類的小說也曾讀得癡醉入迷。關于讀書,季老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和見解。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季羨林先生曾經在書上寫道:“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痹谒磥恚瑫琴A存人類世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后人只有多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
古往今來,把讀書當作好事的事例不勝枚舉。宋代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自幼喪父,家中很窮,但他對知識極其渴望,曾說:“家貧志不移,貪讀如饑渴。”他長大后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白天、深夜都手不釋卷。五年之中,晚上睡覺從沒脫過衣服,有時夜里讀書感到昏昏欲睡,就把冷水澆在臉上讓自己清醒。范仲淹白天苦讀常常忘記吃飯,直到黃昏日頭偏西才想起要吃東西。就這樣,他博覽群書,學養極高,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p>
《季羨林談讀書治學》第一篇就解釋了為什么說讀書是一件好事。季老認為,人類從遠古脫離了獸性成為人,智慧便開始積累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智慧的基石也越來越大,越來越高,變化的速度十分驚人。智慧如同沙礫的積累,可成為石堆,成為山丘,成為高峰……但是,智慧積累的前提是保存,而保存智慧最主要的手段便是書籍。后人只有通過讀書,才能繼承、積累和延續前人的智慧。
中國歷代雖有“讀書無用論”的論調,也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但多是諷刺某些讀書人的無能。但對于人類智慧的積累和繼承來說,讀書是天下第一的好事和益事,是獲取智慧的捷徑。只有多讀書,才可將書籍中的智慧化為己用,為自己指點迷津,以少走彎路。
我們要從書籍中學習、鉆研、立志,擁有和運用智慧,而后厚積薄發,成為對國家民族有用的人。
開卷有益,博覽群書
季羨林先生認為人類區別于動物,靠的是能讀書寫作,將自我獨特的思想展現出來。而這種本領如果沒有博覽群書的積累,恐怕也只能是“廢字廢章”,毫無用處。
季羨林先生上私塾的時候家里很窮,連買《百家詩》《千字文》的錢都沒有。后來他被叔叔帶到了濟南上學,對于老師講的教條課程并不感興趣,卻唯獨鐘情于“閑書”,也就是那些被認作無用的舊小說和文人雜記。但是,季羨林先生的叔叔是一個封建古板的人,非常反對他看這些“閑書”,而是讓他精讀《四書》,認為這對日后的前途和發展很有好處。
雖然有嚴令禁止,季羨林先生還是很少理會書桌上的《四書》,而是對《施公案》《濟公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等“閑書”饒有興趣,經??吹媒蚪蛴形?、忘乎所以。那個時候,他總是在叔叔進來檢查之時,拿起《四書》之一,裝模作樣地念著“子曰”“詩云”,叔叔一離開,便再次拿起其他的書,深陷其中……
正是那時對“閑書”的執著,使得季老有機會博覽群書,讀書的速度和數量與日俱增,不僅增長了見識,也對世情百態有了深刻的了解,令日后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都得到培養和提高。若那時他只讀了四書五經,沒有各種雜書閑書的閱讀積累,或許季老也不會有如今這么好的文筆。
此外,縱觀季羨林先生60多年的學術歷程,他的學術發軔不是在清華大學,而是在德國格丁根大學的十年——那是至關重要的十年。
季羨林先生當時是一名窮苦的留學生,在德國格丁根的十年,他擁有的東西只有時間和書籍。格丁根大學的校園環境十分幽靜清雅,他找到了難得的讀書機會。在那段時間里,他閱讀了大量有關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的書籍,對于當時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為他后來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此可見,讀書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若想成為一名國學大師,讀書光有“專”是不夠的,還需要“博”和“廣”,在廣博閱讀的基礎上,深入思考研究,才有可能做到“精”而“深”。這是季老的切身體會,也是他一生讀書的經驗之談。
上一篇:季羨林:談衰老:可以“目中無人”,務必心中有人
下一篇:季羨林:談赤子之心:日子要仔細地過,不可太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