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流勇退,方能明哲保身
都說“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自往今來,懂得其中深意的人不在少數,而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雖然懂得,但在權力的誘惑下,沒有幾個人能夠全身而退,因此,能夠進退自如的人就成了“非正常”的人,他們在功成身退中表現出來的品格為后世贊揚。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復國,這其中起了關鍵作用的是他的兩大功臣:一個是范蠡,一個是文種。范蠡輔佐勾踐二十多年,滅掉吳國后卻上書請辭,他對勾踐說:“過去大王受辱,臣不敢言退。今日大仇已報,臣不敢居功享樂。”勾踐十分不解,勸他說:“你遍歷辛苦,難道不想有快樂的這一天嗎?現在你功高位尊,無所憂患,正是盡享富貴的時候,為何輕言放棄呢?”
范蠡搪塞掩飾,不肯正面回答,他只對家人說:“盛名之下,其實難負;人不知止,其禍必生。勾踐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這樣的君主豈能輕信?”他的家人不想逃難,也不相信范蠡的判斷,他們說:“以你的功勞和大王的交情,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富貴得來不易,眼下正是再進一步的時候,機不可失啊!”
范蠡自信無失,他長嘆說:“人的一念之差,往往決定著一生的生死禍福。若為貪念所系,不加約束,禍發之日再想收手,就悔之不及了。何況遠離官場,無爭無斗,自得其樂,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歸宿,又有什么不好呢?”于是他帶著家人從海路逃到齊國,改名換姓,自稱鴟夷子皮,在海邊耕田,再創家業。他出逃之后,曾給文種送來一封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以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以為范蠡太多心了,不過,從此以后他也不大過問國事了,終日稱病在家。
范蠡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經營有方,加之苦心不懈,沒多久,他就積累了數十萬家產,富甲一方。齊王聽說了他的才能,深以為奇,便任他為相。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殊榮,范蠡的想法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他憂心地說:“治家能積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將相,這是平民百姓所能達到的最高位置了。至此若不思退,不用理智制止放縱之念,兇險馬上就會降臨。”于是他退回了相印,決定散盡家財遠走,他的家人苦勸不止,又說:“有官不做,我們無話可說,可散盡家財就不可理喻了。這是我們辛勞所得,不貪不占,為何要白白送給別人呢?”范蠡開口說:“官高招怨,財多招忌,這都是惹禍的根苗。人貧我富,人無我有,若只取不施,為富不仁,錢財再多也無益,不如放棄!”
他把家財分給好友和鄉親,自帶一些珍寶來到陶邑,隱居下來。初到陶邑,范蠡自覺無比快樂自在。時間一長,他不甘清閑,又思治業大計。他的家人心有怨氣地說:“人人思富,個個求財,你富不珍惜,認為錢財無用,今日何必再提此事?錢財有那么好賺嗎?”范蠡輕松一笑說:“窮富之別,在乎心也。只要有心,錢財取之何難?”
范蠡在陶邑以經商為業,求取利潤。范蠡的經商謀略也是超群的,他采用買賤賣貴的方法,有進有止,遵循“積貯之理”,沒過多久就又積聚了巨萬資財,成了當地首富。后來,范蠡又散盡家財,周濟貧困的鄉黨故舊,為此他說:“在我看來,經商是一種樂趣,在求取金錢上不該貪得無厭。錢財乃身外之物,不過分看重它才能得到它,此中真諦非守財者所能悟出。它讓人受益無窮啊!”
范蠡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陶朱公,又被尊為財神,而文種遭越王勾踐猜忌,伏劍自盡。
清代詩人徐公修也曾寫詩贊范蠡:“兩國甘心拋相印,五湖浪跡泛扁舟,鑄金故主空摹象,鳳舉鴻冥不可留。”范蠡在名利面前,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進退自如,懂得及時舍棄榮華富貴,可稱之為大智慧。
而這種“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對許多人來講已經不太靈驗。它會使人失去積極的進取心,從而滿足于現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是其糟粕之處。事實上,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僅是一種退守策略,是指一個人能把握住機會,獲得一定成功后,名利已有,見好就收,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識時務的俊杰。
上一篇:忘卻時空觀念,悠然活在當下
下一篇:懸崖深谷處,撒手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