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煩惱,擁有快樂的心境
在人生之中,人人都追求快樂,也以快樂作為人生至高無上的目標。的確,盡管每個人對于生活的欲望都各不相同,但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實際上都是快樂。例如,有的人渴望得到大量的財富,是因為財富能讓他們感到快樂;有的人是愛情至上主義者,追求最純粹的愛情,也是因為愛情能給他們帶來幸福的滋味。對于沒有欲望的人而言,他們更容易感到滿足,滿足使他們得到快樂。總而言之,快樂不但是一種人生的智慧,也是很多不同的人對于人生各不相同的感受。真正的聰明人,能夠洞察人生的真相,才能真正收獲快樂。
遺憾的是,盡管每個人都追求快樂,然而,很多人還是被生活無意間傷害了,感受到深刻的苦惱。要想驅散苦惱,就要擁有快樂的心境,尤其是對于原本無憂無慮的孩子而言。快樂簡簡單單,不管是一餐美食,還是一次酣暢淋漓的運動,都應該讓人感受到快樂,給予人最好的體驗。要想讓孩子收獲快樂,父母就要最大限度地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性格,否則一個愁眉苦臉、杞人憂天的人,根本不可能真正收獲快樂。
人人都有七情六欲,孩子也是如此。很多父母誤以為孩子的天性就是快樂的,孩子不應該有煩惱,其實這樣的想法完全是錯誤的。人之所以快樂,不是天性使然,甚至性格也只是受到先天因素少部分的影響。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的性格都是后天養成的,尤其是人生之中發生的很多事情,更是會給人的性格帶來很多影響。然而從整體的角度來說,積極樂觀的人,還是會比消極悲觀的人感受到更多的快樂,這是因為積極樂觀的人能夠放下憂愁,清空自己的內心,讓快樂入駐。而如果一味地沉浸在悲觀的情緒中,則樂觀的情緒和快樂的心就無法安放,就會導致人生陷入困境。父母一定要引導孩子形成樂觀的性格,這樣才能遠離煩惱,擁有快樂。
曾經,有個性格暴躁的人跟在佛祖身后不停地謾罵,然而,佛祖卻對這個人視而不見,對于他的謾罵也充耳不聞。旁邊的人看到后感到很奇怪,問佛祖:“他在辱罵你,你怎么不反駁和懲罰他呢?”佛祖哈哈大笑起來:“如果有人送禮物給你,你卻拒絕接受,那么這份禮物又去了哪里呢?”那個人想了想,說:“回到主人那里了。”佛祖說:“所以對于他的謾罵,我不接受不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嗎?”
佛祖就是佛祖,對于“氣”看得透徹,也做得恰到好處。如果孩子也能擁有這種心態,輕而易舉就拒絕了他人的謾罵,把謾罵還給他人,那么就能避免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也讓自己始終保持快樂的心境。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很多人的煩惱都是自找的,只要拒絕接受煩惱這份禮物,讓內心充滿快樂,就沒有人能夠破壞你的好心境。具體而言,父母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始終快樂,遠離煩惱呢?首先,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要引導孩子客觀看待問題,既找出客觀的原因,也找出主觀的原因,而不要一味地批評和否定自己,把所有的錯誤都歸結到自己身上,以免孩子失去自信,變得被動。其次,作為父母,不要總是覺得自己對于孩子的一切付出都是孩子欠下的債,記住,不是孩子求你把他生出來的,所以撫養他成長是父母應該盡到的義務,而不是孩子欠下父母人情。再次,當孩子看問題的角度很消極悲觀的時候,父母要引導孩子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這樣一來,孩子才會擁有端正的心態,不至于得意忘形或者沮喪絕望。最后,很多孩子做事情磨磨蹭蹭,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形成立即展開行動的決斷力。父母要耐心幫助孩子戒除拖延的壞習慣,這樣孩子才能當機立斷展開行動,也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奔向成功。
實際上,當一個快樂的人很容易,只要端正心態,遠離煩惱,親近快樂即可。如果一個人自尋煩惱,那么他無論如何也不能得到快樂。只有真心地尋找快樂,才能真正擁有快樂。歸根結底,讓孩子遠離煩惱,擁有快樂,最重要的在于讓孩子擁有快樂的心,這樣孩子才會主動自發地創造快樂,擁抱快樂,對快樂也絕不輕易放手。
上一篇:身處絕境,也不要放棄希望
下一篇:遠離誘惑,避免誤入人生的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