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讓——平定憤怒的良方
忍讓是一種處世的藝術(shù),是一種淡然的生活態(tài)度。忍讓能將生活中不愉快的事和許多不良的情緒淡化和遺忘。
忍讓并非是一種懦弱,而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美德,是一種成熟的涵養(yǎng),更是一種以屈求全的深謀遠慮。忍讓是避免極端傾向的消融器,是化解怨恨,遠離怒氣、浮躁的智慧春風(fēng)。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不愉快,有許多無謂的爭端和憤怒,這就需要培養(yǎng)自己忍讓的習(xí)慣。如果不忍,任意地放縱自己的感情,有時就會鑄成大錯,不僅傷害自己,還會傷害他人。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要等到事情發(fā)生之后,才知道忍讓的重要性。
周先生的母親和他們一家三口住在一起,生活一直幸福平靜。但是半年前,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婆媳鬧翻了,二人大吵了一架,甚至到了“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地步。
母親一怒之下,對兒子說:“如果不把這個女人趕出門,我就喝農(nóng)藥。”
妻子怒火中燒,打碎玻璃,沖著丈夫說:“這個家有她沒我,有我沒她,你要是不把你媽趕走,我就跳下去。”
他勸母親,母親罵他娶了媳婦忘了娘;他求妻子,妻子指責(zé)他眼里只有老娘,沒有媳婦。折騰了大半夜,每個人都精疲力竭,事情也沒有得到解決。
第二天一早,母親負氣離家出走。他一怒之下,把妻子趕出了家門,不久兩人就離了婚,孩子判給了妻子。而后的半年里,雖然他四處尋找,一直也沒有母親的音信。—家四口就這樣散了,留下的是無盡的凄涼和悲傷。
許多事我們只能用到“如果”,如果故事中的三人,其中一個能忍讓一下,不要憤怒,就不會有這個悲慘的結(jié)局,也許又能回到那種寧靜、平和的生活狀態(tài)。然而,這個“如果”也只有在事后才會被人們想起。
現(xiàn)實生活中,讓人生氣、令人發(fā)怒的事隨時可能發(fā)生,但為了更好地、安靜地、輕松地生活,就要學(xué)會忍讓,平定憤怒、遠離浮躁。
在宋朝,宰相富弼曾教訓(xùn)他的子弟說:“這個‘忍’字,是眾妙之門。如果在清廉和節(jié)儉之外,再加上‘忍讓’,有什么事會辦不好呢?”
富弼處理事務(wù),事無大小,都要反復(fù)思考,由于他太過小心謹慎,遭到了一些人批評和攻擊。一次,他無端遭人謾罵,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他。
富弼聽后,沒有發(fā)怒,而是淡定地回答說:“大概是罵他人吧!”那人又說:“是指名道姓地罵,怎么是罵他人呢?”富弼想了想回答說:“恐怕有人跟我同名同姓吧!”之后,因誤解而罵富弼的人深感慚愧,借機向富弼道了歉。
能忍善讓是理性的以柔克剛,會忍讓的人,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與道德品質(zhì),不僅能得到他人的擁護與尊敬,也可以讓自己遠離憤怒、浮躁,保持內(nèi)心的淡定、寧靜。
我們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每天都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難免會磕磕碰碰,適度的忍讓對我們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大有好處。凡事忍讓,不逞能,不占先,心境平和寬容,拋除怒氣、浮躁。這樣,即使遭遇別人的攻擊,也不會怒火中燒,因為心境平和,所以能處之泰然。一個人要想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功,在生活上獲得輕松,務(wù)必要懂得如何學(xué)會忍讓。
很多時候面對很多事情,需要我們?nèi)套專@種忍讓不是軟弱的表現(xiàn),而是顯示出你的大度和胸懷。“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忍讓不僅是個好習(xí)慣,更是一種理智的抉擇,一種成熟的表現(xiàn)。忍讓并非窩囊,而是一種寬容,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美德。一個人如果能養(yǎng)成寬容忍讓的習(xí)慣,定能夠平定憤怒、浮躁,獲得輕松、淡定的生活。
上一篇:心態(tài)淡定,生活悠然
下一篇:忘卻不愉快,讓生活悠然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