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飛機墜毀之謎
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墜毀原因現在已有了初步結論。原因是航天飛機在返回大氣層時,機翼受到星際間物質撞擊后,產生輕微的裂縫,在與大氣產生劇烈摩擦后,航天飛機在空中解體,7名航天員葬身藍天。
直接導致飛機墜毀的原因是殼體材料不過關。這個結論是震驚科學界的。不是因為這是一個技術缺陷,而是因為這是一個十分普通的常識性的問題。關于航天飛機防護層的保護,幾十年前就解決了,而在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的時候,人類竟然會在一個常識性問題上釀成大錯。
揭開這個謎底的人叫詹姆斯·哈洛克,他是事故調查組的成員。在事故調查中,一個偶然的機會,哈洛克說看到了航天飛機失事后工程師向他提供的碳制高溫保護板的說明書,一份25年前印制的小冊子,上面寫著:碳制保護板的設計強度是“可以承受0.006英尺·磅的動能”。
哈洛克對這句話表示懷疑,他定制了一盒鉛筆,進行反復測算,最后得出結論:一支普通的鉛筆從15.24厘米的高度自由落體時產生的沖擊力就是“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保護板的設計強度!任誰都可以想象,這種設計強度根本不足以保護航天飛機這種龐然大物。謎底就這樣被揭開了。
這塊保護板造價80萬美元,是用來防護機翼不被燃料作用時的超高溫熔解的,但對于價值180億美元的“哥倫比亞”號來說,當“哥倫比亞”號將要去沐浴“槍林彈雨”之際,工程師給它建造的保護板卻僅能防護一枝鉛筆的沖擊。
當“哥倫比亞”號在空中飛行時,一個豌豆大的物體就能產生相當于質量為180千克的物體產生的沖擊力,也足以給“哥倫比亞”號以致命的打擊。
“哥倫比亞”號能返回大氣層,已經足夠幸運了。人類現在已掌握了許多尖端的科技,但如果認為有了尖端技術就有了挑戰星球的本領,那就錯了。“哥倫比亞”號的悲劇,已經在提醒我們,高科技的基礎在細節。
哲人曾有言:
不是漫漫長路打敗了跋涉者,而是鞋中的那粒沙。
細節決定成敗,“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想做大事的人必須有能把小事做細的勇氣。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才能走向成功。
上一篇:自學成才的盧武鉉
下一篇:藝術之王卓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