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很難經得起誘惑”——猴性的一面
記得有一年,我到張家界旅游,看到公園里有很多猴子。當時,一只公猴和一只很可愛的小猴待在一起玩,我隨身帶了好多橘子,于是就故意朝小猴的方向扔了一個,正好扔到小猴前面。但小猴沒拿,只是看著大公猴。只見大公猴大搖大擺地走到橘子面前,撿起來就開吃。
我看了很不爽,心想:大公猴已經吃到橘子了,再給小猴扔一個吧。結果大公猴當仁不讓地又拿了過去。
我繼續往前走,看到一只母猴背上背著一只小猴,小猴在媽媽身上躥上跳下的。我想,這當爹的不靠譜,當媽的也許會不一樣。于是我給它也扔了一只橘子。誰知母猴一馬當先,拿起來剝開就吃;小猴來搶,母猴躲來躲去,只顧往自己嘴里塞。見狀,我又扔了一只,結果母猴又一把搶過來,迅速把上只橘子藏在下頜處,開始剝這只橘子,邊剝邊躲小猴,還不忘往嘴里塞,沒有絲毫分享之意。這讓我大為震驚,看來在哺乳類動物的世界,當媽的也不太靠譜。
分享這些信息的目的,并非想貶低人類,而是希望我們能夠清晰地了解和面對自己的各種屬性。事實上,人在很多時候就像一只披了人皮的猴子,非常自私自利、隨心所欲、見異思遷。
有一位女性的故事,也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一次,有位女性告訴我,她很鄙視她的愛人。我問她:“什么原因讓你鄙視你的愛人,能不能告訴我一件具體的事?”
她說,她家里經濟條件非常有限,但兒子非常喜歡吃杧果,可是杧果很貴,所以舍不得多買,一次就買幾個。他的愛人也非常喜歡吃杧果,每次兒子吃的時候,他都問兒子:“爸爸能不能咬一口?”兒子盡管不情愿,但迫于壓力,都點點頭。但每次爸爸咬過之后,孩子都是滿眼的淚,因為爸爸咬過一口的杧果,基本一半都沒了。
我問她:“這件事對你意味著什么?”
她說:“意味著我找了一個自私自利,甚至連孩子都可以不顧,也不能自律的人。”
“那你當初為什么嫁給他呢?”
“他是名牌大學畢業的,長得也帥,非常有才華。”
我問這些特點變了嗎?她想了想說沒變。
“那你現在發現他是個極端自私的人,準備離婚嗎?”我問道。
她一臉詫異地看著我,顯然從未考慮過這個問題。她說:“沒準備。”
我又問:“那你準備懷著對他的鄙視繼續生活嗎?”
她陷入了迷茫。
“你是否可以確定,在與孩子相處的每個時刻,你都把孩子的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雖然你沒有與孩子爭咬杧果。”我問。
她想了想,不好意思地回答說:“也不是。”
人常常給別人的行為上綱上線,卻很少審視自己。
如果我們能仔細地反觀自己的所有行為,就不難發現,即便是和最親近的人在一起,我們大多數時候做的選擇都是以自己舒服、自己爽為第一選擇。而對人的不滿,也常常只是因為別人沒有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已。
我們常說,人很難經得起誘惑。當然,這里的人指的是動物性部分的人。比如,美味的食物對人有很大的誘惑,所以有拼死吃河豚之說。
而性的誘惑,對人是更大的挑戰。在戀愛或婚姻中,頻頻出現的第三者和婚外情就與性誘惑有很大關系,許多家庭因此破碎,也有很多人因此而輕生,或傷害他人而成為罪犯。性的本質,只區分雌雄;從物種延續的需求來說,配偶多多益善。
所以,了解了人的動物性,也許就不會把發生的一切都當作愛與不愛或對自己的失敗和否定來解讀,而是看作人的“動物性發作”的表現。這樣的理解,對有些人來說就會減輕痛苦的程度,避免悲劇的發生。對另外一些人來說,是不是也可以提高自己做人的修煉,收斂對自己動物性的放縱呢?
“猴性”的另一個特點是:對自己在群體中是否被接納以及在群體中的地位,非常在意和敏感,因為這決定著我們是否能夠好好生存,自己的后代是否能夠延續。所以,人對于別人怎么看自己,是否受人尊重,是否接納自己,也非常非常敏感和在乎;當求而不得時,便感到非常痛苦。
上一篇:知道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做什么事——對環境的敏感性
下一篇:煩惱,是為了讓自己知道究竟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