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在經歷了人生的大悲大喜之后寫下了被后人一直稱頌的《岳陽樓記》,在文中他寫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名句。
生活在社會中,人每天都會遇到很多的事情,快樂的時候像是品嘗到了幸福的味道,痛苦的時候又有了迷失人生方向的煩擾。其實,人最需要的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如此才能在人生中走得更遠、更好。
可是,人要想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需要不屈的毅力和極大的勇氣的,這也是對一個人的考驗。
唐朝時期有一位自動才華便十分出眾的詩人,名叫李賀,他曾經與李白、李商隱一起被人并稱為唐代“三李”。
李賀出生于一個破落的貴族之家,從小家境不好,他自幼體型細瘦,但是才思聰穎,7歲便能作詩,而且擅長“疾書”,18歲時李賀已經是詩名遠揚。他原本是一個有著大好前程的詩人,但是他的“好景”卻未能常在。
李賀本來可以早登科第,但在年輕時即遭喪父的打擊,按照禮俗,服喪時間為3年。3年后,21歲的李賀參加府試,最終卻因為其父的名字“晉肅”犯“嫌名”而落榜。韓愈以“質之于律”“稽之于典”為其辯解,終無可奈何,李賀不得不憤離試院。從那以后,李賀屢屢失意,最后因為功名無成加上妻子病重,憂郁而終。
李賀沒有做到不以物喜,更沒有做到不以己悲,他在面對仕途的失敗與人生的打擊之時,沒有做到平靜淡然處之,而是終日郁郁寡歡,以至于在年輕的大好時機便斷送了自己的大好人生。他的人生是悲劇的人生,年僅27歲的奇才就這樣消失于唐朝的詩壇,這不僅是他一個人的損失,更是整個社會的損失。
不以物喜不是對所有的事情都視而不見,不以己悲也并非是自己不思進取,而是人不應患得患失,要有看淡一些的胸懷。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爾·居里結婚時,新房里只有兩把椅子,正好兩人各一把。比埃爾·居里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里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了,可是,客人坐下來就會不走啦!為了多一點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不以物喜的人有時候很“吝嗇”,盡管他們的生活不算清貧:195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萬法郎,但她照樣“吝嗇”。她每次從國外回來,總要帶回一些宴會上的菜單,因為這些菜單都是很厚很好的紙片,在背面寫字很方便。因此,有人說居里夫人一直到逝去都是“一個匆忙的貧窮婦人”。
不以己悲的人不會在意自己的名譽和地位。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尋訪居里夫人,他走到一家房舍門前,向赤足坐在門口石板上的一位婦女打聽居里夫人的住處,當這位婦女抬起頭時,記者大吃一驚:原來她就是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在日常生活中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別,她本身就是一個樸素的婦人而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淡泊名利。居里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中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但她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來家里做客,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于是驚訝地說:“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么能隨便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一事無成?!?/p>
正是這樣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婦人書寫了自己的恢弘人生,在科學領域,她所達到的成就數不勝數,而她從來都沒有“在乎”過。作為一名科學家,她所看重的僅僅是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沒有造福世界,有沒有為人類造福。
不以物喜,人才能看清楚自己前進的方向;不以己悲,人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人生的喜怒哀樂都是常態,看清楚、想明白之后就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生命短短數十載,為社會、為人類奉獻非常重要,而功名利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做好自己最重要的角色為佳,讓自己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充實一點、努力一點、認真一點,快樂而健康地生活。
上一篇:遇喜可以得意,不可以忘形
下一篇:不完美中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