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改變不了他人,可以選擇改變自己
也許,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上,我們確實顯得有些微不足道,我們既無力改變這個世界,也無法改變他人,但是,值得慶幸的一點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我們自己,來使我們未來的生活更加合乎人的天性,變得更加美好。
很多時候,我們在與朋友相交的時候,總是希望朋友能接受我們的觀點,認同我們的理念,但效果總是令人沮喪,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式都不相同,即使是關系再親密的朋友也會有所分歧。這種時候,我們也許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之中,其實,反過來想,我們改變不了他人,但可以選擇改變自己。
威廉·詹姆斯說:“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發現就是,一個人可以借著改變自己的心態來改變一生。”無論對誰而言,自己都可獨成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主人。我們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世界作出選擇和決定,然后這些選擇和決定會影響到所有其他世界的存在。所以,當我們自己感到沮喪、不滿、無望時,實際上是對自己的選擇、決定作出的反應,解決的方法也只有自己去改變這一切,因為我們世界的主人,只有我們自己。
下面是一個典型案例:
有一天,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在紐約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乘地鐵去另一個地方。當時,正值下班高峰期,人流如同以往一樣沿著臺階蜂擁而下直奔站臺。
突然,羅伯特·西奧迪尼看到在臺階中間躺著一個衣衫襤褸的男子,他閉著眼睛,并且一動不動。可是他身邊的人們卻都像沒看到這個男子一樣,匆匆從他身邊走過,個別急著乘坐地鐵回家的人甚至是從他身上跨過。這讓羅伯特·西奧迪尼感到非常震驚。于是,他停了下來,想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然而,就在他停下來的時候,他身邊一些人也陸續跟著停了下來。
很快,這個男子身邊聚集了一小圈人,人們好像突然都變得有同情心了。有人去給他買了食物,有人匆匆給他買來了水,還有一個人通知了地鐵巡邏員,這個巡邏員打電話叫來了救護車。幾分鐘后,這個男子從昏迷中蘇醒過來,一邊吃著食物,一邊等待著救護車的到來。
原來,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子只會說西班牙語,且身無分文,已經餓著肚子在大街上流浪了好幾天了,最后因為饑餓而昏倒在地鐵站的臺階上。
奇怪的是,起初人們對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子熟視無睹,漠不關心,后來又表現出極具人情味的關心。羅伯特.西奧迪尼認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熙熙攘攘、匆匆茫茫的人流中,人們往往陷入完全自我狀態,在忽視無關信息的同時,也忽視了周圍需要幫助的人。而后來人們對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子的態度有了如此大的改變,其中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有一個人的關注,使情況發生了變化,路人也因此注意到了這個需要幫助的男子。
從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雖然無法改變他人的看法和行動,但卻可以選擇改變自己來影響他人。不僅是對陌生人如此,對朋友也是同理。
就如同英國有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主教的墓志銘寫的那樣:
“少年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歷曾多,發現自己無力改變世界。于是,我縮小了范圍,決定先改變我的國家,可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余,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當我垂垂老矣之時,終于頓悟: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
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以后,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
在這段話中,他只告訴了我們一件事:改變自己。不錯,自己先改變了,身邊的一些人就可能會跟著改變。也許,我們確實無力改變這個世界,無法改變朋友的看法和行為,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改變自己,進而影響到他們,從而使我們未來的生活更加合乎人的天性,變得更加美好。
上一篇:懂得選擇性遺忘的人才能快樂
下一篇:執著是一個成事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