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店會員卡:
投機心理蒙蔽理性思考
會員卡的出現,就像商場經常發放的優惠券。比如,在肯德基的網站上,顧客只要打印某張優惠券,就可以憑券到肯德基以優惠價格購買其產品。
現在的商業社會,實體店也好,網絡店也好,會員卡、貴賓卡之類的“優惠券”似乎成了一個賺取回頭客的有效手段。拿著優惠券,感覺自己似乎擁有了一個可供“揮霍”的“免費金牌”。但是,事實的真相果然如此嗎?
情人節那天,秦峰到花店買玫瑰。平時的玫瑰2元一朵,那天的標價卻是20元一朵。秦峰想:花雖貴,但不能不買,不然老婆會生氣。可是,買了還真心疼,畢竟買少了面子上掛不住,買多了又費銀子。
正在猶豫時,店家走了過來,問:“先生,買花?”
秦峰說:“嗯。不過,玫瑰能不能便宜點?”
店家笑道:“送女朋友吧?哈哈,追女孩子怎么能怕花錢?若是因為這一大束花,贏來了你的幸福,那可是太劃得來了!”
秦峰低聲說:“送老婆的。”
店家接著說:“那也不能摳門啊。要不這樣吧,您在我們店里辦張會員卡,有了這張卡,您就可以在我們店里享受五折優惠。”
秦峰開始打退堂鼓:“啊?有這個必要嗎?”
店家驚訝地說:“怎么沒有啊,誰家紅白喜事不送花?難道非要等遇到了才買啊?”
秦峰想想也對,就辦了張卡,買了束花。但還沒到家,他就開始后悔了,細細想來,其實這優惠卡對秦峰來說并不優惠,優惠的反而是商家。
秦峰被店家的話繞了進去,才辦了這張優惠卡,表面上看來,這是商家讓利給消費者,其實目的是為了吸引顧客多去光顧,讓商家賺取更多的利潤。這樣的方式很受歡迎,但大家沒有意識到,商家正是利用了顧客的投機心理,讓他們認為自己每一次買東西都可以占到便宜。
商家發放優惠券,表面的解釋是:吸引更多的顧客,擴大銷售量。如果真是這樣的目的,那不如直接降價。正確的解釋是:商家借此進行低價促銷,其實掙的還是顧客的錢,而顧客卻察覺不到。
投機心理蒙蔽了人們的理性思考,因為很少有人能堅定地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在商家的一番甜言蜜語之后,很多人都會受到對方的引導或者說是心理壓力,確信優惠券可以為自己省去一大筆錢。出于內心的優勢考慮,很多人相信了商家的話,但這其實只是商家利用消費者的投機心理所做的一種商業活動而已。而很多人可能出于對偏離的恐懼,便選擇了聽從商家的話,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理性判斷。
有許多人,因為抱著占便宜的投機心理,否認了事物兩性均衡的客觀存在,主觀上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潛意識中總相信自己會利用優惠券買到便宜東西。其實這只是一種心理上的錯覺,是把“客觀概率”消融在“主觀概率”中,即判斷事物時傾向于有利于己的低概率,而否認不利于己的真實概率。
再次被人“勸服”成為某地的“會員”時,我們要保持理性,認真考慮,思考一下這樣的行為是否真的會給自己帶來實惠。不要輕易地聽信商家的話,更不要見到商家發放優惠券就去搶購。要清楚地了解到,這只不過是商家利用人們的投機心理作的一場秀罷了。要想避免投機心理,就要克制自己占小便宜的心態,清楚地認識到“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上一篇:花公司的錢要像花自己的錢:培養節約成本意識
下一篇:西方“芙蓉哥哥”:異裝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