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價”哪里特別:
警惕銷售陷阱
很多人在商場購完物結賬時從不看小票,等走在回家的路上才犯嘀咕——怎么花了這么多錢,商場不可能算錯賬啊……等拿出小票細看時,才發現很多商品的價格并非是自己原來在貨架上看到的價格,并非是所謂的特價商品,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打折”商品卻按“原價”收費,到底是自己眼花了還是被商家灌了“迷魂湯”,現在就借你一雙“火眼金睛”讓你看清商家玩的那些“躲貓貓”游戲:
1.“特價”商品照樣按原價結算
明明是“特價”商品還按原價結算,這不是故意欺詐嗎?如果你發現得早,趕在結算之前,收銀員會以“工作人員貼錯標碼”、“貨物放錯貨架”或者“你看錯了”等為由,來敷衍你。但是如果你發現得晚,過于相信電腦的零失誤率,也不太留意結算時的銷售小票,等你反應過來再去商場理論時,商家往往會以“特價活動已經結束,現已恢復原價,只是標價牌還沒及時更換”為由,拒絕返還差價。
2.故意以“打折”商品誘惑消費者,實則仍是原價甚至比原價還高
節假日、換季時各大商場的打折、優惠、購物抽獎的廣告撲面而來,吹得你頭暈目眩,吹得你直掏腰包撿“實惠”?!百I100送60”、“買300減100”、一折區、二折區、三折區……服裝店貼滿了各種醒目的“黃條”,告訴你他們在“揮淚大甩賣”,只?!白詈笕烨鍌}”了,錯過這個“廟”你就再也撿不著這樣的“實惠”了。他們慣用的伎倆就是在商品上貼上“原價4000元現價1000元”之類的方法達到促銷的目的。一個服裝行業的朋友就曾經自吐苦水地說:“沒辦法啊,現在大家都搞這樣的噱頭,消費者就喜歡看這樣的字眼,我們這樣寫也是為了生意好啊,哪有不賺錢的生意……”是啊,哪有不賺錢的生意——這才是商家打折真正的目的所在——打折=利潤,減價實為漲價。
3.將原價商品故意標為“特價”出售
為吸引消費者注意,商家將一些原價商品故意標示為“特價”商品售賣,并以“特價商品概不退換”來制造假象,讓消費者相信這是最省錢的“白菜價”,要不趕快搶這塊“肥肉”很快就被別人捷足先登了。等你花了這“白菜價”后,你才發現其實這“白菜”水分太多,物所不值。但是商品一旦出售“概不退換”,消費者是撿便宜還是吃虧了,也只好如此了。
4.將“打折”區域中擺放原價商品來混淆視線
很多超市經常在醒目位置設置“特價”區域,堆放一些特價商品,但同時也將一些原價商品放入其中,消費者一般不會仔細查看每件商品的標簽,等到結算時才發現所購買的“特價”商品其實是原價商品,但由于排了這么長時間的隊等待結賬,也只好自咽苦水地買下,只怪自己沒有仔細看清楚。
有些商家就是摸透了消費者這些心理,借“打折”、“減價”之名,行“欺詐”之實。當我們興高采烈地花錢時,卻不知不覺地投資了零售業、服裝業……不知不覺地淪為了一個商品奴。
花了錢,我們是可喜,還是可悲呢?
上一篇:“假”樂也能真樂起來:身體也能作用于心理
下一篇:“騎驢找驢”的烏龍:思維盲點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