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適當的懲罰不可少——斯特娜夫人的家教觀
斯特娜夫人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曾以“自然教育法”為主題,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和方法,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自然教育”理論,培養出了眾多的優秀兒童。
斯特娜夫人有個女兒,名叫維尼弗里德,天真活潑,有時也會犯一些小錯誤。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斯特娜夫人從來不驕縱孩子。她認為,孩子犯了錯,就必須讓他自己學著承擔過失,接受懲罰,這樣才能讓孩子記住教訓,記住以后應該怎么做。
維尼有一個小布娃娃,這是她最喜愛的玩具。當維尼年紀很小時,斯特娜夫人就經常借助這個布娃娃來獎勵或懲罰女兒。比如,今天女兒做了好事,不僅主動收拾了玩具,還幫媽媽擦了地,那么第二天早晨,女兒的枕頭旁就會有布娃娃“放的”好吃的點心;如果女兒做了錯事,如故意摔碎玩具,斯特娜夫人也不會直接批評她,只不過女兒在第二天早晨起來會發現,枕頭旁什么都沒有。斯特娜夫人是想通過這樣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女兒明白,自己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娃娃喜歡,會給獎勵”;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娃娃不喜歡,沒有獎勵”。一天,小維尼要到一個好朋友家玩,斯特娜夫人同意了,不過要求女兒必須在中午十二點半以前回來,母女倆要去看一場維尼期待了很久的電影。可是,女兒卻晚了十分鐘才到家。
斯特娜夫人看著女兒進來,什么也沒說,只是用手指了一下表,讓她自己看。女兒知道遲到了,忙向媽媽道歉:“對不起媽媽,不過我只遲到了十分鐘而已!”
吃完飯后,女兒就趕緊換衣服,準備跟媽媽一起去看電影。但斯特曼夫人卻說:“今天因為你的遲到,看電影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們不去了。”
維尼急得哭了起來,但為了讓孩子知道遲到是不對的,斯特娜夫人只是搖搖頭說:“這真遺憾。”最終也沒有去看這場電影。
<<<家教家風感悟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對孩子有許多愛與期許,但怎樣在適度地給予孩子自由的情況下,不偏不倚地執行我們的教育原則呢?這應該是很多父母都關注的問題。而斯特娜夫人的方法,顯然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犯錯更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們的教育原則,就是讓孩子從錯誤中主動吸取教訓,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那么,孩子怎樣才能主動吸取教訓,約束自己的行為呢?答案是讓孩子受到適當的懲罰。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懲罰不是對孩子進行批評、責罵,甚至體罰,而是通過給孩子立規矩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承擔違反規矩的后果,從而幫助孩子養成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
1.讓孩子從小時候起就學會承擔后果
斯特娜夫人在教育小維尼時,就是通過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的方式來實現教育目的的。孩子到了兩三歲后,便具備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有些責任完全可以讓他們自己承擔。
比如,孩子自己弄壞了玩具,那就如實地告訴他:“玩具壞掉了,是你自己弄壞的,所以你再也不能玩這個玩具了。”這其實是在提醒孩子,玩具是他自己弄壞的,他就要自己承擔后果。同時也在提醒他,如果再弄壞其他玩具,那么他可能還要承受同樣的后果。
知道這樣的后果后,孩子可能會哭鬧一會兒,但從此他就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收斂,以后再玩玩具時,也會慢慢學會珍惜。
2.及時宣布懲罰措施,并堅決執行
當孩子犯錯后,有些父母會習慣地說“下一次不許這樣了”,但這一次的懲罰沒到位,孩子下一次就一定會再犯。所以,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最好這一次就讓孩子接受懲罰,記住教訓。
比如,案例中的斯特娜夫人,在女兒回家晚了后,便宣布看電影這件事作廢,雖然可能匆忙地趕去電影院也能看上電影,但斯特娜夫人沒有這么做,而是直接宣布“因為你的遲到,看電影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們不去了”,哪怕孩子急得哭了,也決不妥協。這樣的結果就是: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孩子一定不會再遲到。
可見,當孩子出了問題,要及時向他們宣布懲罰措施,并且堅決執行,一定不要遲疑。這樣,孩子的“下一次”才可能記住上次的教訓,并為此做出改變。
3.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用發火代替對孩子的懲罰
有時候,當我們發現孩子犯錯后,就會很生氣,繼而對孩子發火,希望孩子能記住教訓。但其實這樣的方法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當我們對孩子發火時,孩子就會將注意力完全放在父母的情緒上了,當時他可能會感到害怕、后悔,之后也可能會有所收斂。但慢慢地他發現,自己犯錯后,父母不過是一番暴怒而已,那么孩子就會由此斷定,父母是沒什么好辦法“制”住他的。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對父母的發火變得越來越沒有感覺,反而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權威和尊嚴。
所以說,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適當的懲罰是不可少的,但發火的次數卻是越少越好。只有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并堅決地對孩子執行規則時,你的教育才真正能夠達到效果。
上一篇:教孩子學會勇敢——賀龍的家教觀
下一篇:時間總是不夠用——教會孩子做好時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