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豁達的心態
英國著名作家薩克雷有一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這說明,心態決定命運,人有好的心態對其一生極為重要。一個樂觀、豁達的人,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能感到自己身邊的種種溫暖、美麗和快樂;他眼中流露出來的光彩會使整個世界溢彩流光。在這種光芒之下,寒冷會變成溫暖,痛苦會變成愉悅。
對于樂觀、豁達的人來說,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令人傷心欲絕的痛苦,因為他們即使生活在災難和痛苦之中,也能找到心靈的慰藉。在最黑暗的天空中,他們也能看見一絲亮光;盡管烏云布滿天空,他們還是堅信太陽會照常升起。
而憂郁、悲觀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時常苦惱于看不到生活中的“七彩陽光”;春日的鮮花在他們的眼里會失去嬌艷之色;黎明的鳥鳴在他們的耳中也會變成令人心煩的噪聲。對于他們來說,澄澈空明的藍天、五彩紛呈的大地也是沒有任何美妙之處的。
國學大師季羨林生前對采訪他的記者說:“有一老友認為‘吃得進,拉得出,睡得著,想得開’很重要,而我則認為,最重要的是‘想得開’。我活到快100歲了,就是因為‘想得開’。”
這就是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這也是一種豁然開朗的境界,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也是一種明智的處世態度。人生苦短,歲月匆匆,不順心的事有很多,人不妨讓自己“想開些”,這樣才不會覺得生活太過平淡。
豁達的性格有先天的因素,但也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和培養來形成。每個人都可能充分地享受生活,也可能根本就無法懂得生活的樂趣,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是快樂還是痛苦。一個人從生活中看到的究竟是光明的一面,還是黑暗的一面,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對生活的態度。任何人的生活都具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之分,關鍵在于人怎樣去審視自己的生活。人完全可以運用自己的意志力來做出正確的選擇,讓自己養成樂觀、開朗的性格。
生活中我們常遇到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情,這僅僅是可能引起煩惱的外部原因之一。其實,煩惱的根源在于人自己究竟怎樣看待這些事情。煩惱本身其實是一種對既成事實的盲目、無用的怨恨和抱憾,除了折磨自己的心靈外,沒有任何的積極意義,所以,人要擺脫煩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正視現實,摒棄那些使自己煩惱的消極因素。世界上不存在完全令人滿意的事物,大部分糾結于煩惱中的人,實際上并不是他們遭到了多大的不幸,而是由于他們常常只看到生活中“黑暗”的一面,而忽略了那些美好的事物。
實際上,并不是所有在生活中遇到不開心的事、遭受磨難甚至不幸的人,都會失魂落魄、煩惱不堪、悲觀失望。很多人對自己不如意的境遇,往往是付之一笑,看得很淡,他們的情緒絲毫沒有受到不良的影響,他們依然平靜地生活、勤勤懇懇地努力,在“驚濤駭浪”、“風雨交加”中依然保持著自己燦爛的笑容。可見,情緒上的煩惱與生活中的不幸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如果我們能夠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那么,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們也會看到熠熠發光的星星,欣賞到點點星光的美麗。毫無疑問,一個能夠看到生活中光明面的人,往往更容易享受到生活中的種種快樂。
有一對夫妻,兩人都是下崗職工,他們沒有讓人羨慕的工作,只是靠小本經營、微薄的收入維持全家的生活。盡管他們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們依然生活得幸福、快樂。
夫妻兩人都喜歡跳舞,但他們沒錢去舞廳,就時常在自家的屋子里跳舞,自得其樂。丈夫喜歡釣魚,閑暇時,時常扛著魚竿去釣魚;妻子喜歡養花,常在自家的陽臺上擺弄花草。他們常說:“我們雖然無法改變目前的境況,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態——生活是否幸福由我們自己說了算。人可以沒有錢,但不能沒有快樂,如果一個人連快樂都丟了,那他活著還有什么意義?”
這真是一對樂觀豁達、具有生活智慧的夫妻,他們用樸實的話語道出了生活的真諦。人要在心中裝滿樂觀豁達的陽光,它能照亮人們的生活,讓生活中處處充滿歡樂。當你受到煩惱情緒襲擾的時候,應當問一問自己為什么會煩惱,從自己的內心找一找讓自己煩惱的原因,要學會從心理上適應環境,接納生活的種種不完美。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幸和挫折,你都應該以豁達的態度微笑著面對生活,坦然地接受痛苦和挫折的考驗,而不是抱怨、憂傷,更不要為此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去反復“咀嚼”痛苦。
人的一生很短暫,活得開心最重要。人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么要讓自己不開心呢?人要想活得輕松、灑脫,就該“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唯有這樣,人才會豁達、樂觀,才能活出全新的自我,才能好好地珍惜人生的每一天。
上一篇:人生不可“太閑”,亦不能“太忙”
下一篇:保有登高遠望的開闊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