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是一門研究人生如何出處、進退、行止的學問,知止也是研究一個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學問,深諳此道,則在立身處世的各個層面都能悠游自在,俯仰自得,否則進退失據,動輒得咎,將痛苦不堪。
十多年來,在歐洲有不少國家的團體與人士提出“慢活”的主張,尤其是意大利有所謂的“慢活村”,從生活上、工作上,要放慢腳步,要慢食、慢動、慢療、慢性、慢工、慢閑、慢市,讓生活的步調、工作的步調,不要再像以前一樣急促、緊張、繁忙、雜亂,而能非常悠閑地享受生命的樂趣。不過,我們的老祖宗,早在孔子、老子的時代就已經提出這樣的觀念,只是名詞不同、說法不同而已。《大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是儒家的止學之說;《老子》第32章:“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又第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是道家的止學之說。知止是中國式的慢活哲學。
知止是人生最大的智慧。知止的含義,不只有停止、禁止的意思,也有居止、止境的意思。談停止、禁止,是知止的消極意義;談居止、止境,是知止的積極意義。知止的消極意義,是提醒世人不能有太多的貪念,凡事要量力而為,適可而止。《老子》第46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就是這個意思。知止不是停滯不進,而是要保持一顆清明的心,知所進退,該進則進,該退則退。
知止才能專注,專注才能看到問題的核心,事情的緩急輕重,也才能講求工作效率,事半功倍,享受成功。
人生在世,一輩子辛辛苦苦,汲汲營營,到底求什么呢?人生有許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種種誘惑,除非是修養很好的人,自制力很強,否則很難抗拒誘惑而不陷溺于情欲的追求。研究知止,第一層的意義,是要知其所止,知道人生是有限的。知止的第二層意義,是要止其所止。很多人都知道知止的重要性,可是卻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知止?即便知道如何做到知止,也未必能夠身體力行。知止的功夫,不只是知,貴在能行,要即知即行。知止還有第三層意思,就是止所不止。知止是該止才止,不該止就不止,不是一切的欲望都要禁止。
人天生就有情欲,情欲是人性的本能,只能寡欲、節欲,而不能絕欲;而且人的情欲,有好的情欲,有不好的情欲,好的情欲不只不要禁止,而且要鼓勵,譬如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就是悲憫之心,就是愛心,當然要努力標榜。
《大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為學做人非常重要的人格修養。知止,表示人生有目標,有正確的目標,有宏大的理想。一個人有了明確的努力方向,內心才能安定下來,才不會三心二意,腳踩兩條船,結果一事無成。
定不是不動,而是不妄動、不亂動。止學的修養,并不是叫人萬念俱灰,心如死灰,而是鼓勵人要專一心志,有定向、有定力,不要見異思遷,半途而廢。
靜有安靜、寧靜的意思。水靜則明,思靜則能直探本心。我們的內心要保持安靜祥和。以靜觀變,以靜制動,才能動靜得宜;我們在安靜的生活中,才能夠當家做主,作自己生命的主人。
人生如同一盤棋局,在縱橫交錯的人生大路上,如何審慎地安排每一步棋,需要深思熟慮。古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能走一步算一步,否則可能一步錯而全盤皆輸,一不小心失足而粉身碎骨。冷靜的頭腦,熱情的心,我們處理私事或公務時,都要深思熟慮,才不會出差錯。
一個人能夠知止,才能夠確立努力的目標;能夠確立努力的目標,才能使自己的志向堅定不移;志向堅定不移,才能冷靜沉著;能夠冷靜沉著,才能內心安定;能夠內心安定,才能縝密思慮;能夠縝密思慮,才能心想事成,獲得成功。
所以,知止才能掌握人生方向,知止才能體認生命價值,知止才能追求生活品位,知止才能求得身心安頓,知止才能擁有自由心靈,知止才能享受快樂自在,知止才能欣賞人生美景。
人生的困惑,往往來自對生命的不夠理解,不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人生百年到底我們要求什么?能求什么?該求什么?如果我們沒有自知之明,不知所止,不能適可而止,就像開車的人不懂得剎車,那是極為危險的事。
淡定的人是很有智慧的人,深得止學三昧,知其所止,也能止其所止,進而止止不止。有進有退,能進能退,做事不會莽撞,面對各種人生的誘惑,能沉得住氣,不會迷失、墮落。人要做壞事,不是天生就會的,而是受到不良環境、不良朋友的影響。知止是很重要的人生修養,也是很難的人生修養,淡定的人必然具備良好的知止修煉。
上一篇:淡定是真誠的付出
下一篇:淡定是知足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