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王制》:“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且有義,故最為貴。”人為萬物之一,但最為靈貴,人可以與天地互相參配。《中庸》:“為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段話的意思是指,天下至誠的圣人才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才能完全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完全發揮眾人的本性,才能完全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完全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化育萬物;可以贊助天地、化育萬物,就可以與天地并列為三。
人為什么可以與天地互相參配呢?《荀子·天論》:“天有其時,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天有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地有蘊藏豐富的財富,人有管理事務的辦法;天、地、人各有各的功能,可以互相配合相應。中國古代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天道貫通人事,承認“天”的存在。孟子說:“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天意就是民意,天意與民意相互通連,所以中國古人非常重視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共存,人與天地萬物不是互相對抗,而是和平相處。
《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主張人要效法天地自然的大公無私以及無為而無不為的精神。《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更是非常明顯地指出天人合一的境界。人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人來自自然,回歸自然,人與自然本來就密不可分。人要活得健康、快樂,首先就要配合天地的變化,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
家和萬事興,家庭的和諧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婚姻需要一輩子的經營,兩性的結合,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學校教育、社會經驗以及個人的生活習慣,要在同一個屋檐下相處一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俗話說:“相愛容易,相處難。”古人以“琴瑟合鳴”形容夫妻感情和諧、圓滿,琴與瑟是兩種不同的樂器,兩種樂器一同彈奏,一定要配合得很好,才能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夫妻之間也要互相包容、互相退讓,才不會發生爭執,不至于產生感情的裂痕。
愛是與孩子同步成長。古代有易子而教的說法,可見親子溝通的困難,自古已然。父母與子女是最密切的關系,可是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和子女維持良好的親密關系,不是給得太多,就是給得太少,另外就是溝通不良。在愛心中成長的孩子,人格才能健全完整,在苛責、批評、辱罵中成長的孩子,一定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別人常猜忌,對社會多怨怒。所以親子之間,要以同情代替對立,以鼓勵代替批評,以贊美代替指責。
在人際關系方面,尊重是人生的第一課。雖然有人出身豪門,天生富貴,有人家境清寒,貧無立錐;有人天生麗質,面貌姣好,有人相貌平庸,體弱多病。但是眾生平等,沒有人因為有錢、有勢、長得漂亮就可以享有特權,沒有人因為窮、笨、丑就應該被人看不起。能夠尊重別人的人才能被人尊重,而尊重別人要先從看重自己開始。
人際關系的和諧,除了尊重之外,還要具備同情、關懷、慈悲、行善等德行。人生難免會有一些悲傷慘痛的事情發生,我們都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萬一不幸發生在我們身上,除了自己勇敢面對之外,也期待得到親朋好友的協助、鼓勵與安慰,因此當別人有不幸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都應懷著同情惻隱之心,愿意付出關懷,給予最大的幫助。同情與關懷是生命的升華。
朋友相交,難免會有一些誤會或是利益的沖突。慈是愛,悲是憫,愛是關懷,憫是同情。我們要能寬大為懷,原諒別人對我們的傷害。以恨生恨,以愛止恨。愛是生命的價值,愛是生活的動力,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坦誠相待,愛是生命迸發出來的熊熊烈火。
行善就是散播愛心,擴大愛行,說好話,做好事,走好路,都是善。給人方便,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力量,是善行的最大效益。不是每個都有錢,但是每個人都有愛;不是每個人都缺錢,但是每個人都需要愛。因為有愛,世界才不再黑暗;因為有愛,世界才能遍地光明。
一個人立身處世,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身心靈平衡和諧,自我關照。我們每天工作再忙,都要留一點時間給自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問一問自己今天活得開心嗎?活得踏實嗎?一個人最大的成就,就是自我肯定,唐朝百丈懷海禪師主張“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我們雖然不必如此刻苦自勵,但是光陰荏苒,不能虛度,我們總要求得問心無愧、心安理得。一個人能夠身心靈平衡和諧,才能求得內心的安頓。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能求得一顆安定的心,淡定的人之所以能淡定,不是因為他的生活習慣或是個性使然,而是他的內在生命能夠自得自足。誠于中則形于外,形貌安詳的人會發出自然的光輝。
淡定是生命的和諧,追求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追求人與家庭的和諧,追求人與眾生的和諧,追求人與自己的和諧。對自己不滿意,是因為人與自己的不和諧,是自己的身心靈不能平衡。一個不滿意自己的人,怎么會滿意別人?怎么會得到別人認可?因此,修養淡定的功夫,是人生幸福的泉源。
上一篇:淡定是理性的抉擇
下一篇:淡定是生活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