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的含義
【點睛之筆】
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一說,但秦其實并沒有這種制度。漢武帝之后,受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將一些之前的高官附會成了古代九卿。
【經典解讀】
三公指的是古代朝廷中最尊貴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時就已經有三公這個詞了,西漢今文經學家認為三公指的是司馬、司徒和司空,古文經學家則認為三公是太傅、太師、太保。秦朝不設三公,從武帝時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稱為三公。漢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大司馬則權越丞相之上。漢成帝時,御史大夫被改名為大司空,確立了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三足鼎立的三公制。西漢末也是這種設置,仍以大司馬的權力為最大。新莽時則沿襲了西漢時的三公制。
東漢初,朝廷仍設三公官,三公各自開府置官屬,從太尉居于首位。漢光武帝雖仍設名位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臺。從安帝、和帝開始,外戚和宦官更迭專權,外戚竇憲、梁冀等,都被拜為大將軍,位在三公上。
東漢末年,董卓自任太師、相國,位置居于三公之上。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罷去三公,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且自為丞相。曹魏建國后,重新恢復了三公制。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的位置依然很高,且開府置僚佐,但實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到了隋朝,三公則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其虛銜性質仍然不變,并逐漸演化成加官或是贈官。明、清也是這種情況。
九卿在古代有多個含義。《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匠人”條談到建筑宮室規模時曾記載:“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國以為九分,九卿治之。”注云:“六卿三孤為九卿。”此指天官冢(zhǒng)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少師、少保、少傅,合稱“九卿”。
此后各代的“九卿”都不相同。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的意思。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曾出現于詔書中。但《漢書》中所見的卿,有太常、光祿勛、太仆、廷尉、大鴻臚(lú)、宗正、大行、少府、大司農、衛尉、執金吾、右內史、主爵都尉、左向史、太子太傅等十幾種官。將九卿定為九種官職,則開始于王莽的新朝。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于三公。
東漢和新朝一樣,在中央政府中設有九卿的官職。《續漢書》將太常、衛尉、光祿勛、太仆、廷尉、大鴻臚、大司農、宗正、少府定為九卿。九卿固定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員則被排斥在九卿之外。魏晉以后九卿多跟東漢一樣,僅廷尉有時被改稱為大理;北魏時少府被改為太府。所以隋唐九卿為太常、光祿、衛尉、太仆、宗正、鴻臚、大理、司農、太府,但沒有行政之權。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已成虛銜或加官、贈官。
上一篇:國學《萬經之王——《道德經》》賞析
下一篇:國學《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