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 魚(yú)
335 魚(yú)
【尋根溯源】
魚姓主要出自子姓,是商湯的后裔。得姓始祖是宋襄公的弟弟公子眱,字子魚。子魚的后世子孫有一支以先祖的字為姓,稱魚姓。還有出自他姓所改。唐代時,鮮卑族人大將軍尚可孤,拜唐朝監(jiān)軍魚朝恩為養(yǎng)父,并改名為魚智德,他的后代相傳也有姓魚的,為冒姓魚氏。
【變遷分布】
早期活動于河南。漢唐之間,向山西、陜西擴展,并以雁門郡(今山西代縣)、馮翊郡(今陜西大荔縣)為郡望。宋代以來,在陜西、河南、湖北、江蘇等地偶有分布。
【名人薈萃】
魚翁叔:漢代巨商。以業(yè)賈致富而傳名。
魚豢:三國時著名史學(xué)家。魚豢撰寫了著名的史書《魏略》,在《魏略》中對三國的歷史有比較精準的記述。
魚孟威:唐代著名官吏。任桂州刺史,當(dāng)時距前任李渤修靈渠已有四十三年,渠道湮圯嚴重,舟楫往來艱難。他主持修浚,歷時一年多,竣工。他寫有《重修靈渠記》,建議常加修浚,以利國計民生。后人感念其功,列為修渠“四賢”之一。
魚侃:明代官吏。明永樂年間進士。先后任刑部、工部主事,隨都御史王竑監(jiān)督漕運。因河道時有淤淺,航行不便,奏請創(chuàng)設(shè)“淺浦夫”(撩淺),隨時疏浚,以保暢通,為時人稱頌。任開封知府時,審理案件不受請托,人稱耿直剛正,可比包公。母死,不取官府一物,棄官返里,生活貧苦,雨天屋漏,寒冬被褥單薄,甚或無米下鍋,仍怡然自得。由于魚侃為人光明正大,鐵面無私,秉公執(zhí)法。當(dāng)時人們稱他“包老”,將他比作包公。魚侃死后約二百年,明朝崇禎年間任淮揚巡撫的路振飛巡行到常熟,前去魚侃墓致祭,為他立了“第一清官魚侃”的石碑。
上一篇:百家姓《艾(ài)》姓起源
下一篇:百家姓《容(róng)》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