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道德經(jīng)》
一、老子概說
在中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中,老子是古往今來是受爭議最多的人物。對于老子的爭議,集中在老子其人以及其著作《道德經(jīng)》上。最早記錄老子的古籍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是一篇關(guān)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傳記,太史公將老子、莊子、申子和韓非子合為一傳,代表了漢人對道家與法術(shù)家關(guān)系的重要看法。《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對老子的描述的原文如下: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
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上述《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老子的記載出現(xiàn)后,對于老子的爭論便也隨之而來。下面,我們將對老子爭論的分歧做簡要介紹。
1.老子的身世
至于老子是誰,在司馬遷的記敘中有些含糊其辭。由此也給后人帶來了頗多疑問。其中,他在《史記》中列舉出三個人:一是姓李氏,名耳,字聃,是孔子曾問過禮的周守藏史,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一個是老萊子,也是楚人,與孔子同時代;一是戰(zhàn)國時代的周太史儋。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論者認為李耳為老子,即老聃。原因主要在于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周太史儋”和“老萊子”都用了“或曰”,以示記敘的不確定性,而明言為李耳的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與世傳的《道德經(jīng)》相符。所以盡管司馬遷的表述有所疑惑,但是思想傾向還是認為老聃即是老子。此外,關(guān)于孔老關(guān)系的記載也是一個有力的證據(jù)。在《史記》中曾經(jīng)記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禮”的問題,即“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卻并沒有指明老子即是老聃。不過根據(jù)高亨先生的考證,《禮記·曾子問》記載有老聃之言四事,其二事云:“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桓,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樞就道右,止哭以聽變’。”而《莊子》、《天運》、《田子方》篇皆記載孔子見老聃的故事。由此可見,老子并非是老萊子或者周太史儋,而是老聃。
既已知老子為老聃,便也可知老子為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其地在今河南鹿邑縣東,毗鄰安徽亳縣。苦縣原屬于陳國,公元前479年,陳國為楚國所滅,后來便屬于楚國,所以司馬遷才認為老子是楚國人。公元前516年,周王室發(fā)生內(nèi)亂,據(jù)《莊子·天道》所記載,“周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此時,老子開始了“隱君子”的生涯。
至于老子的生卒年已經(jīng)不可確考,但是既然孔子曾經(jīng)向老子請教過“禮”的問題,便可推測老子必然年長于孔子,蓋孔子青年時,老子已經(jīng)是中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的生年據(jù)此可以推測指導(dǎo)。現(xiàn)在學(xué)術(shù)界一般都接受這樣的推測,老子年長于孔子20歲,其生年為公元前571年。
2.老子的著述
上文中已經(jīng)知道老子在朝廷做官,但是實際上,他不是特別在意自己的官職,而是借著做官的隱于市朝,修身養(yǎng)性,據(jù)說他最后西出函谷關(guān),為關(guān)令尹喜所求,“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著成《道》和《德》81章。其中論道說德,建立了道家學(xué)派的基本理論。這本著作被后人奉為道家的經(jīng)典,也稱之為《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合稱為《道德經(jīng)》。因他被尊稱為老子,所以這本著作也被叫做《老子》。至于這本著作的產(chǎn)生年代,出現(xiàn)了一定的爭論,我們在下一個小節(jié)中,再詳細討論,茲不贅述。
3.老子的事跡
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主要掌管圖書文獻檔案,“守藏史”又稱“征藏史”、“柱下史”,屬于周王朝的史官。古代官師合一,世傳其學(xué),由此便可知他的學(xué)問在當時的顯赫地位。老子在任職周室守藏史期間,曾經(jīng)會晤了前來問禮的孔子。老子和孔子這兩位文化巨人的會晤是歷史上儒道兩家的第一次對話,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在上文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可以看到孔子問禮的記載。對于這個不容懷疑的歷史事實,也出現(xiàn)了一定的爭議,主要表現(xiàn)在問禮的時間、地點和內(nèi)容上。此處不作具體討論。
4.老子的人格追求
至于老子的人格追求,老子在《道德經(jīng)》十二章中說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其中闡釋的是社會生活對人的妨害,顯然是把人的社會性與自然性對立起來,人對五色、五音、五味以及馳騁田獵等的排斥,是以保持人的本性為前提的。在這一點上,老子并沒有看到社會對人本性的適應(yīng)性,而視社會生活必然傷害人的本性,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老子說的很極端,在十九章中曾說到:“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這就要求人們超越社會,不僅要與外部的客觀世界相隔絕,而且要與人的才智和仁義道德相隔絕,這里的隔絕不會有害于人,而且是有利于人,從而使人們獲得更多的利益。
以上論述的是老子的人格追求,也就是他所認為的理想的世界,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其最佳的人格追求是上一章中講到的“無為”。這里的“無為”指的是“自愚且愚民、無功且無名”,其中人格的保全是以避禍全身為準則的。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三章中說到:“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百姓無知無欲”。所以老子認為治民者讓百姓無知無欲而有健康的體魄,這是典型的愚民政策。不僅如此,他還在《道德經(jīng)》六十五章中說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從這一章中能看到老子主張百姓應(yīng)該無智,而且統(tǒng)治者也應(yīng)該無智,這樣子才能達到和平與安定。
二、《道德經(jīng)》
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記載到: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由此可知《道德經(jīng)》共五千字,其中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jīng)”,后四十四章為“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可謂是道家學(xué)派的奠基之作,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一一介紹。
1.《道德經(jīng)》的成書
關(guān)于《道德經(jīng)》的成書,一直有所爭議,主要有四個觀點。第一種是以高亨、呂振羽為代表,他們認為老子約略與孔子同時而年長于孔子,而且認為《道德經(jīng)》是老聃所著。第二種觀點認為老子與孔子同時,但是主張將老子與其書分開,他們認為《道德經(jīng)》成書于戰(zhàn)國中期,是老聃遺說的發(fā)揮,以唐蘭、郭沫若為代表。第三種觀點是以梁啟超、羅根澤、馮友蘭為代表,他們認為老子是戰(zhàn)國人,而《道德經(jīng)》也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第四種觀點認為《道德經(jīng)》成書于秦漢之間,持這種觀點的是顧頡剛和劉節(jié)。目前,學(xué)術(shù)界一般認為《道德經(jīng)》的成書時代不晚于戰(zhàn)國,而且是老聃所著。
2.《道德經(jīng)》的版本
目前,《道德經(jīng)》的流行本是魏晉時期王弼的注本。王弼注本屬文人系統(tǒng),多為學(xué)術(shù)界崇信,翻刻版本很多,現(xiàn)已非原貌。唐初傅奕,據(jù)北齊時項羽妾墓出土的“項羽妾本”,和幾種流傳版本參合校訂,成《道德經(jīng)古本篇》,人稱“傅奕本”,學(xué)界譽稱善本。唐朝道士司馬承禎,奉唐玄宗御旨,以篆、隸、楷三體寫《三體道德經(jīng)》,曾被視為祖文定本。1927年,王重民著《老子考》,其中收錄了敦煌寫本、道觀碑本和歷代木刻和排印本。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帛書《道德經(jīng)》甲、乙本。甲本的字體介于篆、隸之間。乙本采用隸書抄寫。1993年10月,湖北荊門市沙洋區(qū)四方鄉(xiāng)郭店村楚墓出土了竹簡《道德經(jīng)》的殘本,共約一萬三千字,包含15篇文獻古籍的內(nèi)容。這些都是閱讀《道德經(jīng)》的重要參考書目。
3.《道德經(jīng)》的風格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表達思想是很實在的,在現(xiàn)在生活中,人們把他的思想用在了各個方面。但是在《道德經(jīng)》這本經(jīng)典書籍中的表達卻是言約義豐。他采用了格言般的語言形式,或朦朧,或玄妙。如《道德經(jīng)》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著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從以上兩個章節(jié)中不難看出老子善用比喻和鋪陳,比喻求簡,鋪陳避煩,不作夸飾。
4.《道德經(jīng)》的主要內(nèi)容
《道德經(jīng)》中的內(nèi)容早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先秦文獻中,就多被征引或加闡釋。其中《道經(jīng)》主要闡述的思想為“道”及其規(guī)律。當然,老子的道,不是人類社會所依循的人道,而是宇宙萬物運行的天道。換言之,即自然規(guī)律。《德經(jīng)》主要闡述的是人類社會運行及處理的法則與規(guī)律,包括政治理想與處世原則兩方面。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思想大致可分為兩部分:首先是老子的哲學(xué)思想,其最重要的內(nèi)容一是圍繞“道”進行的論述所構(gòu)成的本體論的哲學(xué)體系,二是在論述其思想時貫穿始終的素樸的辯證法思想。其次,老子提出了他明確的社會主張,對政治理想及處世原則進行了全面而深入地論述,從而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社會政治哲學(xué),老子從道論和自然主義的觀點出發(fā),提出了“無為、無欲、無名”的政治原則;而是養(yǎng)身理論,老子強調(diào)“虛心、寡欲”以保持生命的長久;三是精神境界,主要指的是人心中對世界的態(tài)度及由此達到的心理狀態(tài),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講述的大多是道者的狀態(tài)。
老子思想對中國文化的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哲學(xué)方面,實現(xiàn)了“中國哲學(xué)的突破”。“哲學(xué)”這個名詞是從西方翻譯過來的,這門專業(yè)學(xué)科也是從西方傳授過來的。而老子的思想與所謂的西方哲學(xué)內(nèi)容有著共同之處,故道家的思想擔任起了中國哲學(xué)這個重要的角色。道家思想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的主干地位,在其創(chuàng)始人老子那里就已經(jīng)確立了。老子可謂是中國哲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他在哲學(xué)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萬物起源和存在的根本問題;第一個將“道”提升為真正的哲學(xué)范疇,且認為是世界的本原和萬物運動的總規(guī)律。這些理論被道家各派所繼承并被其他學(xué)派所引進,成為哲學(xué)史上最核心的部分,也成為中國哲學(xué)的縮影。故老子思想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上一篇:《國學(xué)的核心典籍》解讀
下一篇:《元曲與明清小說》國學(xué)經(jīng)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