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444—505
【介紹】:
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縣)人。13歲喪父,家境貧寒,曾采薪養母。20歲左右教宋始安王劉子真讀“五經”,并一度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泰始二年(466),江淹轉入建平王劉景素幕,劉景素對他很重視,待以布衣之禮。后被誣下獄。在獄中,他給劉景素上書陳情獲釋。泰豫元年(472),宋明帝死后,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曾多次諫勸,劉景素不納,于元徽二年(474)被貶為建安吳興縣(今福建浦城)令。這一時期他在仕途上很不得志,而在文學創作方面卻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宋順帝升明元年(477),齊高帝蕭道成執政,把江淹自吳興召回,并任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他為蕭道成出謀劃策并起草文書,大受重用。蕭道成代宋自立,他被任為驃騎豫章王記室帶東武國子博士諸職。少帝蕭昭業即位,他任御史中丞,明帝蕭鸞時,又任宣城太守、秘書監諸職。梁武帝蕭衍代齊后,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伯。江淹早年以文章名世,晚年因高官厚祿而才思衰退,人稱“江郎才盡”。
江淹的作品包括詩、文和辭賦三部分,其詩在南朝詩人中顯得比較古奧遒勁,稍近鮑照,所以合稱“江鮑”,但從反映生活的廣度說,則遠不如鮑,筆力也見纖弱。他在詩歌創作上善于模擬,其《雜體三十首》,模擬自漢至宋的30位作家,以求顯示各家的風格和長處。如《陶征君潛田居》深得陶詩的意境,讀來幾無二致;《效阮公詩十五首》,不僅風格上近似阮籍的《詠懷詩》,意旨遙深,而且也寄托了自己憂讒畏譏的身世之感。
江淹的文章多數是應用文字,基本上屬于駢體。江淹的辭賦,現存20多篇,除少數詠物之外,大多數是抒情小賦。這些作品集中抒寫的是深長的人生感慨。其中最著名的是《恨賦》和《別賦》。《恨》、《別》二賦所表現的思想情緒雖說偏于低沉和感傷,但這也是作者從特定的角度對歷史上動亂時代所造成的社會苦難的形象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民對動亂生活的怨恨。在藝術表現上,《恨》、《別》二賦創造性地運用辭賦的鋪陳手法,圍繞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主線,對其種種情狀作既簡潔又細膩、既個別又和諧的描繪,而且尤善于通過環境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來突出人物的內心感受,因而種種情態,無不感慨淋漓,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作品的語言,均經過精心的錘煉修飾,卻又極其雋秀而富于抒情色彩。這些特色,豐富了抒情小賦的表現手法。
上一篇:歐陽修的故事
下一篇:沈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