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文獻,應用唯物辯證法研究自然科學和數學的典范。馬克思從19世紀50年代起,結合政治經濟學、哲學的研究,開始研究數學,到他逝世前的幾十年間,寫了許多有關數學的讀書筆記和研究手稿,其中對于微積分中有關導函數、微分等問題寫了論文。在這個領域“有獨到的發現”(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恩格斯生前沒有來得及整理這部分手稿,直到1924年,蘇共中央派梁贊諾夫向第二國際伯恩斯坦等人索取到拍攝的手稿照片,經整理后,在1933年首先把一些重要內容以俄譯文發表在聯共(布)的理論刊物《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1968年,蘇聯以德俄對照本的形式全部發表了馬克思的《數學手稿》,從1971年到1975年初,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分別根據《數學手稿》的日文版、德文原文和俄文版較完整地翻譯成中譯文。1975年7月,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由北京大學整理的中譯文《數學手稿》。
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哲學、創立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過程中,非常重視自然科學和數學的研究,特別是數學成為他獨立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從馬克思與恩格斯及他人的通訊來看,馬克思重視數學領域,寫下大量重要論文和札記的根本原因是建立革命理論的需要。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就直接需要數學知識,另外馬克思關心數學的發展和進步,針對當時數學界關于微積分理論的邏輯基礎問題的爭論,用唯物辯證法去研究數學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的發生、發展,以及各種概念和方法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出微積分過程中的辯證實質。
馬克思《數學手稿》的基本內容在于認識微分及其有關概念和定理的形成發展過程和辯證實質。在《數學手稿》中,根據歷史上微分方法的不同形式和表現,把17世紀到19世紀初的微分學發展過程分為“神秘的微分學”、“理性的微分學”、“純代數的微分學”三個時期。把具體的微分概念形成過程和微分過程概括為否定之否定過程,提出微分是“揚棄了的差”等思想。由此出發,馬克思《數學手稿》中分析了泰勒、馬克勞林,拉格朗日等人的定理,方法在微積分理論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出發點、以及在整個微積分體系中地位。馬克思的《數學手稿》并不是對原來的微積分理論體系進行批判,而是從當時理論的最高點對微積分進行的新探索。馬克思從當時微積分發展的不完善形態中得出的關于微分是“揚棄了的差”思想與現代微積分理論和非標準分析理論中關于微分概念的哲學概括是一致的。所以,《數學手稿》中關于微分思想實質的揭示為微積分理論的存在和完善提出了正確的哲學論證。這是應用唯物辯證法研究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光輝范例。
上一篇:教皇國
下一篇:整頓黨的作風